2014年我市科技成果评价与登记工作成效显著

14.01.2015  12:30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科技局充分发挥市创新办的职能,以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体系为抓手,坚持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各领域的创新能力,在创新绩效方面,科技成果数量和水平都取得新突破。全年共评价登记科技成果46项,全部为应用技术类成果,超额完成市政府考核目标任务的288%,其中,达到国内领先和国内先进水平的成果共计30项,占登记总量的65.2%,是历年来科技成果登记数量最多、综合研究水平最高的一年。
  今年,我局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 制定了《西宁市科技项目投入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对研究开发类项目,由企业先行投入,取得成果或绩效并经绩效考核和研发投入审定后给予经费补助,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和申报成果的积极性。 二是增加科技投入。 紧密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目标,逐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逐年增加财政科技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2014年,共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专项经费18514万元,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达到本级财政支出的2.61%,地方财政科技投入达到本级财政支出的1.54%。 三是加强科技成果宣传。 2014年市科技局分别在东川工业园、生物园区、甘河工业园举办了三期科技成果发布会,为宣传普及科技成果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是规范科技成果评价与登记。 市科技局始终把科技成果评价与登记放在重要的位置,本着打基础,抓关键,着重与工业园区及三县相关部门协作,鼓励和督促企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与登记范围、登记程序等要求,及时、准确地做好科技成果的申报登记工作,使创新成果全部登记在册,为下一年度全市科技奖励工作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这些科技成果呈现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在46项成果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9项,占成果总数的19.6%;国内先进水平21项,占成果总数的45.7%;国内一般水平16项,占成果总数的34.7%,充分体现我市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呈现上升态势。如青海益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的“金雀花碱提取纯化工艺及质控方法的研究”项目,其综合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二是产学研结合日趋紧密。 全年科技成果中,有11项是通过产学研三方的合作完成的,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如青海瑞合 铝箔 有限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青海大学等高校联合研发“中高压化成箔生产技术研究”项目,就是产学研三方合作完成的,其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在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三是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在登记的46项成果中,形成知识产权31件,其中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项,其他18项。从知识产权主体分,企业占16件,为知识产权总数的51.6%;医疗机构9件,为知识产权总数的29%;其他6件,占总数的19.4%。企业更加注重用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对专利技术的实施和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四是自选项目增多。 企业和社会力量已成为科技投入与产出的主体。在46项科技成果中,自选项目为23项,占登记成果总数的50%,已基本形成了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社会、金融等多方面的投入为主体的新型科技投入模式。 五是科技项目完成人结构日趋合理。 通过成果登记统计,共有422人参与课题研究与实施,其中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5人,占8.6%;本科生319人,占64.5%;其它学历68人,占26.9%。35岁以下人员154人,占28. 6%;36-45岁人员159人,占39.4%;46-55岁人员100人,占30.3%;55岁以上人员9人,占1.7%。高级职称132人,占34.3%;中级174人,占34.3%;其它106人,占31.4%。说明在技术创新中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正成为科技成果完成人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