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我们的故事:21年的生态保护之路

24.04.2017  20:43

  讲述人:尖木措,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甘子河乡达玉村土生土长的普通牧民,党员,环保服务志愿者,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21年,2017年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活动“最美志愿者”。

  曾经,有人说我笨,不给工钱还到处捡拾垃圾,也有人说我傻,拿着自家的钱去保护环境,可我并不在乎他们的看法,我只知道爷爷留给父亲的是一片绿色的草场,父亲留给我的也是一样,而我不能给子孙留下一片破坏了的草场。

  从小我就跟着爷爷和父亲在家乡的那卡草原上放牧,那时候日子过得很悠闲,可随着我慢慢长大,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卡草原的草越来越短,植被也渐渐稀疏,垃圾多了,原来随处可见的小动物或许是进了山里不见了踪影……

  1996年的夏天,我坐在地上看着日渐衰落的草原,做出了一个决定:我要保护草原,保护家乡的生态环境。

  从那时起,我就成了家乡的一名志愿者,踏上了生态保护的路,这一走就是21年。

  刚开始我就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围着那卡草原开始捡垃圾,按照自己设计的路线大概3 天走20公里。那时候垃圾遍地,多的时候一圈下来能捡一吨垃圾,少的时候也能捡150公斤左右,捡回来的垃圾再放到几公里外乡上的垃圾箱里。

  “让媳妇儿放羊,自己一天不务正业到处逛,真是没出息。”这是当时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我心里憋屈,可我还是在坚持,我相信总有一天大家会明白我做的是好事,是有意义的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我正在家里准备出发,村里的苏科走了进来。

  “尖木措,你干啥去?”

  “我去捡垃圾。”

  “那我跟你一起去。”

  当时我特别高兴,不是因为有了帮手,而是终于有人明白我捡垃圾的意义了。渐渐地我们“壮大”成了一个五人的捡垃圾小组。

  我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草原是牧民的饭碗子,没有人会眼看着饭碗子一天天的被破坏。直到现在全村的人都会时不时的去捡垃圾,当初的不理解和指责变成了人人口中的好榜样,倒不是说我有多优秀,而是大家的观念转变了。

  大家观念的转变,都是在我们的影响下,一点一点潜移默化中改变的。尤其是近几年,不管是乡上还是县上的领导都会到村里进行生态保护的宣传和政策讲解,电视里、手机上,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随时都可以看到,大家的观念慢慢发生了改变。

  禁牧减畜、生态奖补……一个个政策都落在了大家的行动上,牲畜少了草也就多了起来,大家的腰包子也鼓鼓的,保护生态成了草原牧民一致的愿望。

  现在,来我们家乡旅游的游客也在变,原来垃圾随处扔,现在游客都会自觉把垃圾带走,每年还有好多人做环保志愿服务。你看,我捡拾垃圾还是沿着原来的路线,可现在一圈下来我连一麻袋垃圾都捡不了,是不是大家都重视环境保护了。

  除了捡垃圾,我们还积极救助野生动物,粗略算了一下,这几年我们救过的野生动物有300多只,救得最多的就是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就生活在那卡草原上,几年前普氏原羚仅剩30只左右,现在已经达到了400多只。从最开始我和村里的几个人救助,到后来,政府和我们一起救助,现在我光荣的成为保护站的观察员。在我的理解里,相比以前,政府对野生动物的救助力度大多了,不管是人员、装备,还是敬业、关注度,这些变化都是对于生态更加的重视,我都是看在眼里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政府对于我们生态保护志愿者的扶持力度就是最好的见证。

  原来我都是拿着破麻袋、用着家里的钱做环保,垃圾要送到几公里外的乡上,现在,政府给我们配备了专用的垃圾清运车,虽然只是一辆三轮车,但这对于我们来说不仅解了燃眉之急,而且足够用。为了方便我们,政府还在我家门口放了一个大的垃圾箱,这些细微的支持都是政府不断重视并且保护生态的体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政府的牵引下加入了进来,生态也一天比一天好了。

  不仅如此,为了让周围的环境变好,我把家里的积蓄都用上了,政府得知后,给了我一万元扶持资金建起了一座牧家乐,规模不大,但足够挣回一些开销,还能给捡垃圾的志愿者提供休息喝水的服务。

  其实我的花销并不多,大多还是花在平时的生态保护上,政策这么好,我不能忘本,我要用我一直坚持的梦想来回馈社会对我的帮助。我们能够切身体会到天更蓝了,草更绿了,野生动物遍地可见,我们要将绿色的草原一代一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