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民生 精彩之笔 专访:筑牢百万学生人生幸福的基础——访省教育厅厅长王绚

19.03.2015  09:05

  青海新闻网讯 “十二五”期间,是我省教育史上投入力度最大、办学条件改善最快、老百姓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加大教育投入,教育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突出民生导向,教育公平取得显著进展;注重提高办学质量,各级各类教育实现跨越发展。四年来,我省出台了哪些政策措施,启动实施了哪些教育惠民工程……近日,记者专访了省教育厅厅长王绚。

  记者:2011年至今,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近几年我省先后出台了哪些重大的教育惠民政策?

  王绚:省委、省政府向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以“小财政办好大民生”的思路来推动各项教育民生工程,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四年来,教育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教育公平取得显著进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

  把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了各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农牧区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启动实施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三江源地区“1+9+3”教育经费保障补偿机制、覆盖六州的异地办学奖补机制、学前一年和中职教育资助政策,全省学前一年在园儿童全部得到资助。建立了三江源地区异地办学奖补机制;建立了普通高中助学金制度,建立健全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财政全额贴息的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相结合的资助政策,实现了从学前一年到大学的资助体系全覆盖。全省近90万名学生享受到不同程度的资助。

  落实《青海省关于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布局及学科专业结构的意见》,进一步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目前,全省高校应用型专业达42个,占新增专业的70%,理工类专业从2010年的的44个增加到54个,专业占比提高了3.93个百分点,学科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先后组建了3所综合类高职院校、6个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制定《青海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建设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17所,比2010年新增6所,已形成覆盖全省8个州(市)的特殊教育体系;出台《青海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发展六州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实行了城乡统一编制标准,建立了以市州为单位的区域内教职工编制总量动态调整机制。2013年我省一次性新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2137名,90%以上面向基层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保障了各学校基本开足开齐国家课程。2011年以来,培训农牧区中小学教师9.3万人次,有力提升了我省教师整体教育教学能力;建立了省内东部地区对口支援青南地区教育工作的长效工作机制,自2013年起,西宁、海东每年派300余名教师赴青南开展支教工作;提高乡镇及乡以下教师补助。建成教师周转宿舍8122套,为基层教师安心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记者:在省委省政府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引领下,我省教育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给学校和师生带去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王绚:过去的四年,是我省教育史上投入力度最大、办学条件改善最快、老百姓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首先,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度增长。初步核算2014年全省教育经费将达到176亿元,比2010年的106亿元增加62亿元,增幅达66%。2014年用于各级各类学生资助的资金达到17.2亿元,同口径比2010年三江源地区教育补偿机制、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前一年和中职资助等政策实施前,资金增长8.04亿元,增幅达87.78%,有效地解决了异地搬迁农牧民子女的上学问题,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保障。

  其次,自筹资金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项目,办学条件得到持续改善,各级各类学校校容校貌、硬件设施发生了重大变化。累计下达投资计划48.2亿元,纳入规划的416所学校基本达到《全省标准化中小学校办学标准(试行)》,受益学生40.7万人,占全省中小学生总数的51.3%。全省更多老师学生工作学习在更好的环境里,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全省幼儿园数量比2010年增加717所,在园幼儿比2010年增加了6.3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2010年的56%提高到77.07%,提高近21个百分点,更多农牧民的孩子接受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1年我省全面实现“两基”攻坚目标,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年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省级职教专项资金由2011年的0.7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5亿元,增长了3倍。12个民办教育高校,6个职业教育集团对口支援六州中职学校,增强了我省实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采取停招、限招、减招、缓招和增招等调控手段,推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

  第四,关注特殊群体,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重视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硬件设施、校园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14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4%。2013年以来,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投资1.7亿元,在西宁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新建和改扩学校18所,新增学位近1万个。通过规范教学点撤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让留守儿童有学上、上好学。2013年,省招委印发《关于省外来青务工人员随读子女在我省高考报名录取条件补充条款的通知》,解决了在我省没有户口,但持有我省“蓝印户口”或“居住证”的省外在青务工人员随读子女在我省高考问题。2012年以来,面向农牧区安排专项招生计划1300名,一大批农牧民子女通过享受优惠政策进入重点大学就读。试行学区制管理和小升初对口划片就近入学制度,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免试入学;在择校问题较突出的西宁地区探索中考制度改革,确保了小学就近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