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可可西里面向世界的窗口

18.11.2016  13:02

  青海新闻网讯

   青海移动可可西里通信建设保障侧记

   可可西里,蒙古语意为“美丽的少女”,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450万公顷,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原始状态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被称作“最后的净土”。 2014年4月,青海省全面启动了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2016年10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组一行对可可西里资源价值、自然景观、保护管理措施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评估,逐渐将这个“深藏闺中”的“美丽少女”推到了“前台”。青海移动以横贯可可西里东部青藏线为基础的网络覆盖,以及对可可西里申遗考察线路和各保护站现场的通信保障及服务,则为可可西里这片原始而神秘的高大陆打开了一扇面向世界的窗口。

   回首“天网”建设,已成一个创举

  2006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开通试运营,书写了中国及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创举!6月29日,中国移动通信网络基本实现对全长1956公里青藏线的全程覆盖,这条覆盖“天路”的通信网被形象地成为“天网”。十年来,青海移动精心呵护着这张天网,从2G到3G到4G,紧跟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一路走来。如果说青藏线(铁路、公路)是可可西里连接外面世界的一条通道的话,天路通信网则是可可西里面向世界开启的一面窗口。

  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从昆仑山到唐古拉山口,600公里,连续海拔4500米以上,是世界屋脊的屋脊,贯穿可可西里东部。这是一张名符其实的天网,成为世界上连续海拔最高的移动通信网络,为青藏铁路的运营提供了可靠、有力的通信保障,为原始的可可西里带来现代文明的信息。而当初它的建设,在今天运营商新员工眼里,已成为一个传奇。

  不能忘记,基站勘测、选址时,行走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极地,如同在平原上背着20公斤的重物行走,建设者几度奔波在青藏公路昆仑山至唐古拉山之间,深入五道梁、沱沱河等山头河滨,胸闷、头疼,腿脚发虚乏力,有一种宿酒未醒的感觉;强烈的紫外线、强劲的高原风给来自都市的人们的皮肤上留下一片片浓浓淡淡的黑记。饿了啃几口干馍,有时连续工作达二十多小时而顾不上休息和吃饭,夜宿汽车也是常有的事。

  记忆犹新,建设者把总部设在气候最为恶劣的五道梁,在这海拔4800米高地,明明是丽日晴天,施工者正紧张地干活,不知从哪里冒出一片乌云,天色一暗,大雪甚至冰雹就不期而至,在光秃秃的山包上躲也无处躲,只好用衣服蒙着头,避过一时;罡风不分阴晴雨雪,昼夜劲吹,徒步行走已属不易,扛着电杆更是举步维艰,人的体力耐力几近极限,真有点“弱不禁风”。

  还有高原冻土,全凭人工开挖,先采用燃煤来进行烘烤,解冻一层挖去一层,白天收工前,还得进行必要的防护,以免夜里刮风回填,再被冻住。可以说,青藏线移动基站地基是一厘米一厘米挖出来的。

  青藏线移动网络,它有形的铁塔和无形的网络信号,高高竖起在可可西里的上空。青藏铁路的建维者、旅游者,青藏公路跑长途的司机、沿线当地居民、常住人员,纷纷利用手机联系工作、传递信息,可可西里正透过网络这扇窗口,向外面的世界展示出她美丽的容颜。

   申遗之路上,缺氧不缺信号

  十年之后,可可西里容颜未老,越发美丽,海拔依旧,高寒艰苦依旧,而青海移动网络已进入4G时代。随着2014年4月青海可可西里申遗工作启动及2016年10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组对可可西里申遗开展现场考察,青海移动启动了可可西里网络申遗通信保障,可可西里的移动网络也在与时俱进,这面信息窗口变得更加快捷和亮丽起来。

  在沱沱河、五道梁、索南达杰保护站,这次考察人员发现,在保护站的办公室醒目位置,悬挂或放置着一块牌子,牌子上书写着:“免费WIFI,账号sndj或wdl等,密码123456”字样,账号取自保护站名称的首个拼音字母,标志着在这海拔5000米的高地,可以随时上网、实时连通外面的世界了。经实地测试,在通话、上网方面与600公里外的格尔木市区并无差别。青海移动开通WIFI,较好地满足了保护站通信信息需求,也给工作人员单调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和欢乐。正如原可可西里不冻泉自然保护站王站长曾经说:“不冻泉移动基站开通后,方便多了,坐在保护站的办公室里就能与上级部门保持联系,沟通工作;对于位于青藏铁路沿线的、工作人员、司机、游客来说,不仅仅是通信的畅通,更深意义上其实是对生命的有力保障。”

  这小小的WIFI牌子是一种责任的承诺,在这简易的牌子背后,青海移动付出了和正在付出着艰辛的努力。

  申遗考察未至,移动网络先行。9月,可可西里沿青藏线四个重要节点站沱沱河、五道梁、不冻泉、索南达杰保护站等利用已开通的基站,布放CPE,开通WIFI覆盖。在位于曲(曲麻莱)不(不冻泉)公路旁、长江北源楚玛尔河畔的曲麻河保护站开通3G基站,布放专线,提供通信、上网服务,各保护站网络测试显示,语音通话切换正常,信号覆盖及网络速率均达到了预期效果。这些基站地处海拔4500米以上的区域,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30-40%,地形复杂,高海拔等恶劣的环境增加了站点建设施工难度,为保证开通时间,施工人员和十年前他们的同仁们一样,忍受着头疼、胸闷等诸多剧烈的高原反应,先后完成4轮测试,优化调整传输光缆3处,开挖冻土层接头盒17处,累计行程8900余公里,确保了传输质量最佳,基站信号覆盖效果最优。

  申遗考察启动,网络保障给力。从4月至11月。青海移动组织按要求开展了应急通信保障工作,从春到秋历经二百多个日夜,投入人员3400人次,车辆1000车次。按照青海申遗现场考察的安排,通信保障分为青海省申遗实地预演保障和正式实地考察两部分。青海移动成立了通信保障组,制订了保障方案,可可西里地域所涉及的格尔木、玉树移动按照保障方案,抽调应急通信人员,开展考察前期网络建设维护检查,进行了2次全程网络检测;开通了不冻泉、沱沱河、索南达杰等保护站4G基站,千里青藏线首次有了4G信号。10月12日-13日、10月26日-11月1日,青海移动应急设备车辆和人员分别于两上可可西里,沿着考察组考查线路,风餐露宿、穿梭行进在青藏天路及曲(曲麻莱)不(不冻泉)公路2000多公里的保障线上,进行网络信号测试、速率测试,对部分基站发电,克服高寒缺氧、大风暴雪、天路堵车等困难,保障了玉树州至曲麻河、不冻泉、索南达杰、五道梁、沱沱河等申遗考察重要地段,109国道青藏线和308省道沿线及重要乡镇的通信畅通,尤其保证了不冻泉、索南达杰、五道梁、沱沱河等保护站的网络覆盖,为申遗考察人员提供了良好的语音通信和流畅的数信业务服务,较好地满足了考察组及相关人员的通信需求。

  可可西里的山水为证,青海移动人57人次的身影,11辆通信保障车,1.2万公里行程,14个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和艰辛付出……海拔5100米风火山口,平时在青藏高原生活的人们在这个高度大多会出现高山反应,青海移动的网络保障人员每周都要到这里巡线;长江正源沱沱河基站,因停电4位值守的维护人员不分昼夜发了4天电;14天的连续巡检,大饼、咸菜、矿泉水就是大家的工作餐;部分人员出现了头疼、睡不着觉、呕吐的高原反应,却依然坚守在路上,保障可可西里考察现场的通信生命线。可以说,可可西里申遗考察之万里长路,高寒缺氧,但不缺移动信号。

   为他们点赞,向他们致敬

  借助青藏线的运行,可可西里的原始大美,正越来越多地吸引着游客不远千里慕名而来,然后走马观花式的匆匆一瞥,又绝尘而去。但也常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游客,也不是青藏线工和可可西里保护站工作人员、沿线居民,但他们却会不定期地出现在可可西里、出现在青藏线,以普通的血肉之躯挑战高寒缺氧、生命极限,用近乎原始的施工方式,建铁塔,布天网,巡线路。严酷的地理环境和峥嵘岁月,在他们的身心上留下了一处处高原的印记和伤痛。他们就是移动通信天网的建设者、维护者。

  基站的勘测,选址,在平时是一件并不费力的活儿,但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极地,人的感觉却不一样。那时候格尔木移动技术人员马英民他们轮流前往施工现场跟工,昼夜兼程,有时连续工作达20多小时而顾不上休息和吃饭。

  从格尔木到唐古拉往返1200公里的行程中,自然条件艰苦自不必说,大家最担心最不愿遇到的是在路上堵车。记得2003年4月份的那次大堵车,数千辆汽车拥塞在青藏公路唐古拉附近,数千人被困于风雪中,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紧急调援救灾物资,疏通交通,避免了危险的发生。而青海移动网络建设者、维护人员当时就身在其中。夹在车流中,走走停停,蜗牛一般挪动,但又不能下车住宿吃饭,只能以车为床,在车上以大饼矿泉水充饥。

  有人形容长江源头沱沱河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曾有青海移动施工人员刘学庆、张德良分别在浩鲁戈、江克栋铁塔基础的施工过程中,夜晚,突遭大风扬沙天气,将他们晚上宿营的帐篷刮走,面对茫茫戈壁和无人区,零下20度的严寒,他们只能蜷缩在铁路涵洞中过了一夜。

  “天网”建好了,十年来,维护巡检成了常态化。格尔木移动的小马,与一座山结了“缘”。那一段时期,人们不见小马时,都知道小马上山去了,看见小马,都打招呼:下山了。说的轻松,答的随意,只是这个山却不是什么悠然见南山的山,而是横亘在世界屋脊之巅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经常驱车1200余公里,历时一昼夜,在唐古拉山和格尔木间打了个来回,于天亮之时赶到格尔木睡觉。

  可可西里申遗考察通信保障时,在长江之源沱沱河基站,由于停电,郭文勇、王鹏、宋志强、李积国等4名维护人员值守在这里,不分昼夜的发了4天电。他们每2人轮流换班,白天往返格尔木-沱沱河之间,运送油料、方便面等简易食品,几天来,泡面大饼充饥。夜晚就住在基站下的小机房内,这在平原地区不算啥,但在5000米的高寒高原,零下15度的漫漫寒夜,睡觉不易,睡着觉也不易。在这里平常走路都要大口喘气,而维护人员还要干繁重的体力活,步行数十米搬运设备、油料等,每天身心历经磨练,保证了网络畅通。10月从天津移动来青海移动的援青干部石健,主动请缨,参与申遗保障,直上青藏高原最高处,领教了失眠、头疼的高原反应,也领略了可可西里的蛮荒大气,感受颇深,收获匪浅。在之前刚参加完青藏高原应急通信拉练的青海移动应急人员,征鞍未下又天路,立即投入可可西里申遗保障实战,两上可可西里,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天网”保障的大风歌。

  随着申遗的持续推进,可可西里已成为大美青海乃至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我国面积最大、湿地最多、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全国乃至全世界原始状态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地球的最后一方净土”……在这张名片上印制的诸多“头衔”中,移动通信“天网”也将成为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