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建议开展公立医院改革缓解医生短缺

13.03.2016  10:36

  “当前儿科医生短缺的矛盾凸显,其实急救、麻醉、病理、产科等科室同样面临着医生短缺、患者看病难的困境。”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周梁等代表委员纷纷表示,除了有针对性地加强医生培养外,更需要通过公立医院考核薪酬机制等综合改革合理分配资源、缓解短缺矛盾。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周梁介绍说,在冬春季流感高发季节,一些城市由于儿科医生短缺,患儿扎堆就医等原因,医生连轴转,患儿和家长排三四小时看门诊,甚至不得不关闭儿科急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关部门也及时采取了应对措施。但是必须看到,除儿科外,急救、麻醉、病理等也存在着医生短缺问题。

  周梁表示,现在国内有多家高校宣布恢复儿科专业招生,但是同样需要重视和改变麻醉等医学学科报考人数的下降和减招。“在医院内部,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儿科等短缺专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使拥有一定基础的医学院校毕业生通过轮岗见习,掌握儿科技能。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立医院院长许戈良介绍说,仔细分析儿科、急救、麻醉等科室医生短缺的背后,可以看到深层次的共性原因。这些科室经济效益一般甚至不佳,但是工作强度大、风险高、心理压力大,或医患矛盾比较突出,或属于后台辅助科室,成就感较低。“急诊通常人满为患,家属情绪激动,医生常年在这种状态下工作,精神压力大得不得了;病理科虽然在美国是强势学科,但是在国内属于‘幕后英雄’;超声影像医生更‘惨’,长期视力受损吃射线,还不能出一丁点错。

  “这些因素导致医学院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拈轻怕重’,不愿意报考;而医生长期在高负荷的工作环境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更好的待遇,也流失严重。”许戈良代表说,“现在短缺其实非常严重,我们医院产科有医生从早上七点看病看到下午两点,中间不能喝水,因为没时间上厕所。新闻里报道的麻醉师累了躺在手术室里休息,那都是常事儿。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贾伟平建议,对于儿科、急救、麻醉等公益性比较强、经营效益又比较低的科室,必须以百姓看病感受、满意度为重,大力扶持,改革医院运行评价考核制度,在人事招聘中优先录用,在绩效考核中加以倾斜,提高这些科室医务人员的待遇。

  许戈良代表建议,公立医院改革要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导向,通过深层次改革解除捆绑在医院、医生身上不合理的考核指标和压力,让儿科、急救、麻醉等科室的人力短缺现象能够得以真正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