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大济湟为300万群众引来“金水脉”
青海新闻网讯 三江源被称为“中华水塔”,其水资源总量为629.28亿立方米,每年向下游省区输送600亿立方米的优质水资源,有力支持了全国人口密集区和重要经济区的发展。但青海属于重度缺水地区,青海东部地区的一些地区以前还是靠天吃水。
“窖水喝多了对身体不好……”
“水比油金贵!”
“我们村很多人都是望天水,遇到天干,吃水就很恼火,要到处去找水……”
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山乡联大村的村民们一句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过去用水的艰难。
互助县所处的河湟谷地,是青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流域内集中着青海近三分之二的人口,人饮、灌溉、城市群发展及生态都需要解决水的问题。
为此,自1958年初,为摆脱水资源短缺困扰,解决湟水流域干旱山区用水困难,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青海人民将热切的目光投向与湟水河一山之隔的大通河,一个为破解湟水流域水资源瓶颈的大胆构想“引大济湟”由此而生。如今,调水的梦想已成真。
1996年9月,随着黑泉水库的开工建设,结束了我省无大型骨干控制性工程的历史,成为青海水利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也拉开了“引大济湟”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序幕。2012年,我省“引大济湟”工程三期项目西干渠建前工程在达坂山深处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青林乡奏响建设序曲,该工程的开工兴建,标志着“引大济湟”这一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三期项目开启了全面开工建设的新里程。
如今,“引大济湟”石头峡水库、调水总干渠、湟水北干渠一期工程干渠的建成运行,标志着引大通河水接济湟水河的世纪梦想变成了现实。目前,与之配套的引大济湟西干渠、湟水北干渠二期工程正在加紧实施。
对于青海东部河湟谷地的300万群众来说,自西向东不断蜿蜒而行的“引大济湟”工程就是这片土地的“金水脉”。
“以前,吃的是混浊的井水。现在我们和城里人用水一个样啊!”望着眼前白花花流淌的自来水,互助县东山乡联大村的村民李进福激动不已。
“引大济湟”工程从大通河引水,穿越达坂山进入湟水流域,主要由“一总、两库、三干渠”组成,即调水总干渠、石头峡水库、黑泉水库、北干渠一期、北干渠二期和西干渠,工程概算投资143.26亿元。
作为青海人半个世纪的梦想,“引大济湟”工程目的就是使湟水河的水质、水量得到更有效改善,减轻湟水河承载的压力,并通过几条干渠来输送“血液”,更好地造福于湟水流域生产生活及生态与文明,繁荣与发展。
“以前,一到春耕用水就紧张,甚至下游的村庄会因为水量小,田里都浇不上水,收成没了保障。自从水库建成,水源充足了,大家的收成也有保障了!”谈起黑泉水库,大通县宝库乡油房庄村民张生财欣慰地说。
引大济湟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李海宁告诉记者,该工程全面建成后,7.5亿立方米的年调水量,可惠及全省60%的人口,可扩大农田灌溉面积78960公顷,新增生态林草灌溉面积59587公顷,向干流各工业园区、东部百里长廊特色现代农牧业以及生态建设增加供水量2.78亿立方米,河道生态用水增加1.85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