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时代风气 无边光景一时新

07.11.2017  10:29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今年以来,全省文艺战线一路高歌猛进——为了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从年初开始,全省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积极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全省民间文艺团队展演、专业文艺院团调演、书法创作长卷荟萃、文学筑梦工程、“向党汇报、向人民汇报”美术书法摄影展等一系列文艺宣传活动,营造了欢乐祥和的良好文化氛围。

  党的十八大、尤其是今年以来,全省文艺战线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书记王国生在全省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脚下有根,心中有魂,引领时代风气,无边光景一时新。

   新高度 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2017年,我省启动省内级别最高、影响最大的文艺评选工作——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审,并将符合要求和条件的作品上报参加全国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的评选。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始终鞭策着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清晰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大家振奋精神、开拓创新,争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力争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新的文艺形式和样式悄然兴起。

  近年来,我省先后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省文艺评论工作的通知》《青海省2015-2017年重点文艺作品项目名单》等多个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不断加大对文艺创作生产的引导、扶持力度,为推出优秀文艺作品提供了有效指导和遵循。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告诫,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力戒“浮躁”、苦练内功,从“高原”向“高峰”不懈攀登。

  以厚重饱满、鲜活生动、丰富多彩的题材表现社会前进的步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不断在题材涉及的广度和主题开掘的深度上下功夫,是近年我省文艺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入选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作品中,既有历史题材,又有现实题材作品,反映吐谷浑波澜壮阔发展历史长篇小说《吐谷浑王国》,反映柴达木开发往事的《往西是当金山》是其中代表作品;既有英雄模范人物,又有普通百姓生活,如反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女清掏工赵红霞成长经历的纪实广播剧《心香》,以我省奥运铜牌得主藏族姑娘切阳什姐为原型的电影《八万里》;纪录片《代号221——原子城往事》《雪域高原上的藏医药传奇》,既有大气磅礴的历史画卷,又有细致入微的民生透视,充分体现了艺术创作在题材选择上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歌曲《今生最美的遇见》,表现了青海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和青海人民对脚下这片高原的热爱赞美之情;故事片《德令哈之夜》获得“国家电影精品工程奖”,入围世界民族电影节并获得最佳电影音乐奖,民族色彩浓郁,全方位展示了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藏戏《松赞干布》戏剧冲突处理得当,民族特色浓郁,曾荣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金奖和最佳编剧奖;动画电影《格萨尔王——王之崛起》寓教于乐,老少皆宜,公映以来受到了观众好评,票房收入达650万,对推动我省动漫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确要求,正在化为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实际行动,创作出一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

  以“时代楷模”尕布龙同志为原型创排的话剧《草原之子》先后在青海、山东、北京等地演出近70场,深受各界好评,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纪实广播剧《最后一次党费》根据“时代楷模”廉福章事迹创编,演播深情感人,音效逼真鲜活;歌曲《翻过那座山》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年辉煌历程为主线,向革命先烈致敬;省委宣传部联合青海人民出版社策划创作的《青海世居少数民族少儿长篇小说丛书》是我省首套本土少儿长篇小说丛书,通过孩子的视角展示了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精神风貌,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青海的美丽风土人情和乐观向上的民族文化魅力。

  我省还积极探索走特色、开放、联合和合作之路。由青海、安徽两省宣传部门联合策划打造的歌舞杂技剧《雪豹王子》是近年来我省探索合作之路的一次有益尝试。《雪豹王子》将富有青海民族地域特色的藏族歌舞与安徽省技艺精湛的杂技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既歌颂和弘扬了生态文明,又呼吁了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大型原创民族舞剧《唐卡》的主创团队全部由我国一流艺术家担纲,男女主演也都来自国家级的艺术院团,被形象地称为“青海出品、全国制造”,是一部具有西部气派、青海特色的高水准艺术精品。

   新风气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蔚然成风

  田野乡间、社区学校……处处留下了我省文艺工作者的身影,为基层群众送去优秀文艺作品的甘露。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勉励和嘱托,声声入耳,荡漾心田。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态度进一步端正,服务人民的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各界普遍反映,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强了,主动深入生活多了,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文化活动更丰富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蔚然成风。

  记者在多地基层演出现场看到,没有奢华的舞台、没有绚丽的灯光、没有冗长的致词,只有精彩的表演、开心的笑容和经久不息的掌声。演职人员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车上卸妆、更衣。盒饭拿来就吃、凉水拿来就喝、天气再冷也穿着单薄的专业演出服上台就演……是很多文艺工作者基层演出时的真实写照。我省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等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推动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等文艺创作,生动展现时代新生活、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水乳交融,渐入佳境。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一次次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艺术实践中,更深刻地体会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精辟的论断。参加主题实践活动的文艺工作者,既有名家名角、也有青年新秀,既有体制内的艺术家,也有民间文艺团体的自由职业者,但他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

  “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是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路径。”省委宣传部文艺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后,全省各地各部门要积极参与,精心组织,在拓展载体上下功夫,深入开展文化送万家、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等活动,依托这些有影响的品牌,让实践活动日常有抓手、延伸有平台,既四处开花,又能落地生根,夯实群众基础。要在多出成果上下功夫,引导组织文艺工作者在创作根基上发力,走进经济建设第一线、扶贫攻坚最前沿,走进农村牧区、社区街道、军营学校,带着选题和问题下去,带着作品回来、带着思考回来,使采风更准、更实、更有针对性。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针对农村牧区贫困地区开展文化服务,实现文化精准扶贫,把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文艺工作者的诚心诚意带给基层群众,不断增进文艺工作者的人民情感。要通过采取“结对子种文化”、双向交流、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建立工作机制,加大对检验生活、采风创作、慰问演出、结对帮扶的投入和扶持力度,继续推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长效化。

  清风扑面,满目一新。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用歌声凝聚力量,用舞姿传递真情,用画笔描绘美好,用相机定格感动,书写着人民伟大的实践,记录着时代进步的足音,开创着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崭新局面。(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