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三基”强“三基” 海东:乡镇干部从“点卯走读”到全天候服务
今年6月的一个休息日。离开家乡35年的焦世爱回到了他的家乡,海东市乐都区最偏远的马厂乡孟家湾村。67岁的他无儿无女、无居所也无生活来源。面对此景,正值当班的乡党委书记段勋福第一时间安排他在乡政府吃饭、休息,随即召集乡干部、孟家湾村村干部一同商量,很快就解决了他的住宿问题,并从乡财政拿出2000元钱帮他购置被褥等生活用品。
9月3日,本报采访组在孟家湾村采访时得知,焦世爱的五保手续已获批,乡里还安排他在附近的工厂上班。民政干部阿明德说,我们再也不用担心焦世爱今后的生活没有着落了。
“如今,乡政府白天、晚上、节假日都能找到人,反映情况不会跑空。”看到焦世爱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邻居李积海由衷赞叹:“现在我们每户人家都有乡干部和村干部的便民联系服务卡,一有事情就可以给干部们打电话。”
长期以来,很多乡镇干部满足于“上班到岗点卯、下班回城走人”,有些干部借故长期窝在城里,有些干部“手机遥控指挥”也司空见惯。
而如今,乡镇干部下班后不再急着往城里赶,而是安心住下来,在基层一线扎实开展工作,真正做到了从“点卯走读”到全天候服务。
34岁的女干部辛霞家在西宁,丈夫在化隆工作,孩子由婆婆代管。说起做乡干部的艰辛,辛霞笑着说,做好基层工作,服务好群众是我们工作的最大职责。
在辛霞小小的办公室里我们看到,一张单人床干净整洁,门口摆放着炉子和煤球。办公桌上堆满了工作材料,做会计工作的辛霞正在核对账目。她说:“这几天要抓紧把手头的工作做完,中秋过完,就差不多要进入秋覆膜时期了,也是每年最忙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又是2个月见不着孩子了。”辛霞说,轮到值班也只能半个月回一次家,有时下村,当天工作没做完,晚上就直接住在农民家里,第二天接着干这都是常有的事情。作为孟家湾村的驻村干部辛霞每天都在忙碌和充实中度过。
在马厂乡,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提的最多的问题是吃水难。由于管道年久失修,导致周边马厂乡、芦花乡和民和北山乡的群众每年只有6月至11月能吃到自来水,其余时间吃的全是窑水。段勋福说,几乎每个农户家都有2至3口水窖。碰到窖水吃完了,没水吃的时候,群众也会找到乡政府,干部们也都会毫无怨言的帮群众到2公里以外的取水点提水。
值得我们欣慰的是,在乡干部们的多年努力下,这个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了。今年冬天不仅是马厂乡,就连附近的芦花乡和民和北山乡的所有农户都将吃到干净的自来水。
相比较以往的“走读”,乡镇干部只有“住读”,才能干出实效,真正与群众成为一家人。
“干部‘住读’节省下来的不仅是时间、车辆燃油费,更深层次的,则是干部与群众间逐步建立起来的信任。”芦花乡乡长马文建说。
中午时分,走进距县城57公里的芦花乡乡政府,右手墙上干部公示栏里,全乡20多名干部的手机电话、负责事项一目了然。一身迷彩服、身挂为民服务上岗证的马文建正在办公室里埋头记录着什么。见到我们进来,他边起身让座,边说,每天事情太多,我要把上午接待了群众的有关事情记录下来,免得忘了。
他笑着说,乡镇工作没有休息日。以前群众到乡政府办一件事需要跑2、3趟,甚至4、5趟,现在跑一趟就可以,群众有什么事情可以先电话问询,再现场办结。每一名干部都身兼多职,有的一身兼5职,还要定期下村工作。所以,也只有“住读”才能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惠民政策。
还没到下午上班时间,一楼办事大厅里已经有群众陆续前来。民政干部铁永成一边和十字村会计陈天长核对十字村5名残疾家庭学生救助申请表,一边回答前来问询低保事宜的群众,忙得不可开交。铁永成说,乡镇工作直接面对农民,尤其是民政工作,每天来找的人最多。遇到下雨、农闲的时候,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农忙的时候,干部下村工作基本都是晚上。
和4年前马文建拉着床板、炉子,扛着被褥来到芦花乡工作相比,现在的芦花乡政府有篮球场、图书室、乒乓球室,干部宿舍里还有卫星电视、宽带,生活环境大大改善,廉政食堂也让干部吃得放心。
可以说,海东市各县区向乡镇干部“走读”“亮剑”,多措并举治“走读”,成效显著,出现了乡镇干部“住读”、“夜学”、“夜访”的喜人变化。各乡镇也修订出台了干部工作制度、请销假制度等一系列规范干部行为的“硬杠杠”,明确要求乡镇干部工作日夜间必须住在乡镇,双休日、节假日班子成员带头轮流值班。如今,这些工作已经变为常态。(林玟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