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合力

15.01.2018  09: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大以来五年的实践证明,这一论述正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中国的模样,不仅经济发展获得了回报,更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变,生态文明建设前景光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是对全社会的理念引领,更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如同指南针,校准的是干部的发展观,政绩观。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在实处,关键是领导干部。“关键少数”怎么看、怎么做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说,GDP快速增长是政绩,生态保护和建设也是政绩。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一定要从过去片面追求GDP增长是“硬道理”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转变为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带领人民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推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长期难题。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畏难情绪或勇气不足,思虑不够。青海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破解这个难题,更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的勇气和智慧,破解的钥匙就是省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四个转变”。贯彻“四个转变”,就需要我们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把保护环境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加快推进,提升发展质量和经济增长效益。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深加工企业,做好循环经济文章,增加资源的附加值,突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使之做大做强。结合脱贫扶贫,立足当地资源状况和生产习惯,因地制宜,引导产业发展,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日益完善,生态环保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生态文明改革的任务得到明确,宏观指导性文件、法律法规政策相继出台,环保问责、执法检查、监管力度加大,这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逐渐从理念层面,政策层面,慢慢到了“操作层面”。到了这个层面,涉及的问题面广量大,触及的内容有可能伤筋动骨,矛盾会接连出现,经济发展会出现地方财政收入增速降低,企业效益下滑,群众收入增幅放缓,环保行动出现迟缓等不适。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秉持绿色发展的理念毫不动摇,坚持长期作战的决心不变,综合施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化解矛盾和困难,迎来破茧成蝶。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必须要树立生态文明共建共享,共担责任的意识。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主体和道德主体,应承担和履行尊重与保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要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事务,建立绿色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自觉坚守生态道德和法制底线,杜绝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行为,养成生态文明意识和保护意识,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企业在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角色。要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建立新的绿色发展价值观和绿色经营理念,创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把环境的压力转换为创新动力,构建企业的生态竞争力,协调调控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主动承担起生态文明的社会责任、绿色责任,树立企业绿色形象,获得可持续的生态红利。政府在绿色发展的社会治理中,要改变单一的由上而下的线性管理模式,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承担起引领、指挥、监督、检查的责任。

  惟有树立起绿色发展理念,形成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合力,我们建设天更蓝、林更美、草更绿、水更清、人幸福的美好生活梦想才能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