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风高原极地 呵护“中华水塔”
三江启源之地,河清水畅;百川滥觞之祖,绿意盎然。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青海水利工作承改革之雨露、沐发展之春风,在青藏高原这块高原极地上奏响了一曲以水促发展、以水惠民生、以水保生态的跨越发展壮歌。
放眼河湟两岸:星罗棋布的水库坝系和纵横交错的渠道管线滋润着平畴良田,金灿灿的田野里收获着沉甸甸的希望,银白色的大棚中缀满了肥实鲜嫩的瓜果蔬菜……
走马三江源头:逶迤绵延的山峦河谷披满了生命的绿色,枯竭的河流湖泊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绿浪翻滚的草原上呈现着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旖旎风光……
驰骋瀚海戈壁:浩瀚无垠的柴达木盆地中,渠道纵横、田畦如织的绮丽绿洲升腾着新兴的希望……
以水促发展:保障能力得以提升
引生命之水浇灌干旱山垣,建水利工程润泽百姓心田。2012年9月,青海省水利建设重点项目引大济湟西干渠建前工程在大通县青林乡拉开建设大幕,项目区群众载歌载舞,与水利建设者共同见证了引大济湟这项世纪工程实现全面建设的历史时刻……
10年来,一项项重点水利工程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广袤大地上生根开花,不断夯实的水利基础设施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水乃生产之要。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将水利建设作为富民强省的大事来抓,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谋划推进,特别是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后,进一步确立了“大投入、大水利、大发展”理念,作出了举全省之力、聚各界之智,合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部署。这一时期,水利部门直面水资源区域、时空分布不均、干旱缺水等制约青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以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水利发展之路为己任,高擎科学发展旗帜,贯彻“四区两线一带”发展战略部署,以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作为抓手,抓大不放小,不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破解工程性缺水的掣肘,建设实施了一批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水利工程。
黑泉水库建成运行、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一期工程全线开工建设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调水总干渠和石头峡水库工程建设扎实推进、西干渠建前工程进展顺利……青海一号水利工程“引大济湟”全面开工建设,为青海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开创了青海水资源配置工作新局面。着力破解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瓶颈制约难题,建设实施了蓄积峡水利枢纽建前工程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并积极推行水权制度改革。盘道水库及灌区一期工程建成受益,恰让、下湾水库下闸蓄水,扎毛水库大坝主体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文祖口、日干等水源工程开工建设。公伯峡、李家峡、拉西瓦、积石峡水库灌溉工程建设掀起了黄河谷地水利综合开发高潮……一项项水利工程的建设实施,奏响了水利发展的强音,水利在支撑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生态、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实效,以流域和区域相结合的基层水利管理站和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等改革措施不断强化了水利工程管理水平,提升了服务能力。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青海水利部门研究制订了《青海水利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思路、目标、步骤、重点和举措。《青海省浅山干旱地区水利综合工程规划》被全国人大列为2012年重点调研议题,加快了改善青海东部干旱山区发展现状的步伐。《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水资源配置方案修订》、《东部城市群建设水利保障规划》等一批重点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的扎实推进,不断夯实发展后劲。
以水惠民生:民生水利造福于民
“现在打开水龙头就能喝到甘甜的自来水,祖祖辈辈没有实现的梦想,在我老汉的身上变成了现实!”2011年初秋的绵绵秋雨中,民和县隆治乡张家村年过六旬的张春发老人因自来水引入家中,结束了喝苦咸水的历史而高兴不已。10年来,青海大力实施民生水利工程,使240多万群众告别了饮水不安全的历史,和张春发老人一样用上了干净水、放心水。
10年间,青海水利部门坚持民生为本原则,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造福于民。完成了玉树抗震抢险应急供水、次生灾害防治和格尔木温泉水库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形成了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服务民生的水利发展新格局。
加大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实施了湟水、黄河谷地等20多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19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及农田草原节水灌溉专项工程,加大了设施农业水利配套,发展和改善灌溉面积200多万亩。加快推进防洪设施建设,以中小河流治理、江河主要支流和内陆河流治理为核心,集中力量综合治理30个中小河流近期项目,防洪减灾体系不断健全,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得以提高。实施了16个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以及小水电代燃料试点项目,新增农村水电装机55.7万千瓦。对温泉水库等90余座大中小型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建成了第一批10个县山洪灾害易发地预警系统、72条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以及10处易旱区旱情自动监测站,有效提升了应急处置能力。玉树水利灾后恢复重建安排的185个规划项目全面开工,已完工158个,累计完成投资5.35亿元。
以水保生态:绿色屏障生机盎然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每年向下游输送近600亿立方米的优质水资源,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水塔”和“亚洲水源”。三江源地区在涵养江河水源、调节区域气候、防沙固碳调洪、维护生态平衡和高原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10年来,青海水利部门以保护“中华水塔”生态安全为己任,以实施“生态立省”战略为切入点,立足“四个发展”的目标以及“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东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三江源地区、环青海湖地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和柴达木盆地水保生态建设。实施小流域治理、淤地坝工程、坡耕地改造、基本口粮田建设、生态修复等水保重点项目,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生态修复17447平方公里。在湟水全流域集中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重典整治工业污染、垃圾和违规采砂洗砂。通过分区分类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推进了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的步伐,对于创建人水和谐、山川秀美、可持续发展的高原生态文明环境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青海省水利厅将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和践行“水利为民”宗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农田水利建设和水保生态治理的重中之重,按照“治理与保护并重”的原则,遵循“科学治理、建管并举”的思路,加大了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力度。启动了浅山干旱地区水利综合治理工作,实施了互助县西山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建设,通过加强对浅山干旱地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对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出台了《青海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编制完成了《青海省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建立与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柴达木地区初始水权制度管理改革,青海省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一期工程投入运行,集中开展了全省水资源保护监督检查、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监测和河湖排污口核查。
青海水利工作者用汗水播种希望、用实干放飞梦想、用信念担负责任,在世界屋脊这块高原极地上奏响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时代强音,为支撑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利支撑。 (作者:罗连军 马生录 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