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化:百姓借“红色文化”走上致富路
青海新闻网讯 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查汗都斯乡有个红光村,这个小村子因“红色文化”而美名远扬。依托红光村独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公伯峡水电站库区的碧水,这里的百姓勤劳致富,依托“红色文化”在家门口搭建起吃、住、游、购一体的旅游服务。
说起红光村的“红色文化”,村子里的百姓们毫不犹豫地提起红光村的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马乙四夫家,热情、朴实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
当记者向他问起“红色文化”时,马乙四夫“导游”一般如数家珍。他说:“我们村红光清真寺房顶上的花砖上有象征革命必胜的‘镰刀’、‘铁锤’、‘五角星’、‘工’字等图案;村里有60处老庄廓的大门都是坐南朝北,暗指西路军战士北上抗日的革命信念;村子的布局和其他村相比也更加整齐有规划……”马乙四夫说,他小的时候村里的老人常常给他们讲红军的故事,但是现在的年轻人知道的不多。如今,红光村建起了中国工农红军红光西路军纪念馆、红色文化广场,那些历史和文化将被更多人知道。
马乙四夫是个特别健谈的人,从他的话语中记者可以体会到他对“红色文化”的这份情谊。“红色文化是我们发展的动力,我们不能守旧,只能向前。”马乙四夫说。
谈起以后村子的发展,马乙四夫说:“就是把村里独有的红色文化和公伯峡水库的绿色资源结合起来,建起冷水鱼深加工基地和红色旅游纪念品生产基地,让游客来红光村吃鱼宴、坐游船、品文化,让乡亲们不再外出打工,而是坐在家门口赚钱。”今年,来村里参观的人非常多,一些单位还组织党员在那里重新宣读入党誓词。在省扶贫局的项目支持下,村里建起了农家院和旅游纪念品超市,村民们可以运用木雕、石雕等形式,对西路军当年留存下来的镰刀、五角星等图案进行复制再加工,成为有特殊意义的纪念品。产品做出来后,将通过电商网络进行销售,也可在村子里的红色景点和超市销售。
同时,红光村将红色文化和具有撒拉族特色的农家院相结合,推出撒拉人家农家院,解决游客吃饭问题;借助公伯峡水电站库区开展水上游船、水上垂钓等项目,拓展丰富旅游服务内容;在库区养殖虹鳟、高白鲑等冷水鱼,开发特色鱼宴,让村民就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