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化藏乡的螭鼓舞

12.08.2016  16:37

  螭鼓舞是流传在青海循化安多藏区的一种大型民间祭祀仪式舞蹈,也是藏族群众中流传久远富于神话色彩的舞蹈活动。主要流传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帏乡、文都乡、尕楞乡三个藏族聚居区和相邻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一带,多元一体,既有共性,又有不同地方的差异性。2008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螭鼓舞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多在农历正月春节、婚庆、祝寿等喜庆的节日表演,是一边打击单面蒙羊皮的鼓,一边跳动的舞蹈。据藏史记载,藏王赤松德赞兴建桑耶寺时,为使建寺顺利进行,莲花生大师招来民间跳鼓舞的艺人,入夜燃起篝火击鼓作舞,驱邪祈福。在庆祝桑耶寺正殿开光大典上,其中出演了这种单面羊皮鼓舞。这种边击鼓边舞蹈,不用其他伴奏乐器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技巧、激昂的情绪深受藏族群众喜爱,并在民间流传兴盛起来,又经过后世不断传承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吉祥螭鼓舞。螭鼓舞在当地藏族称为“拉什则”,“拉”,安多藏语意为“神”,“则”,意为“玩”,引申作“舞”。“拉什则”直译“神鼓舞”。上千年来祭祀活动的延续,使螭鼓舞保存至今。螭鼓舞由三十人以上男子组成舞队,表演时舞者左手执鼓,右手拿鞭,披金色棱形披肩,戴五峰吉祥帽,边击边舞。舞蹈为多段体例,结构较为完整、严谨,动作整齐划一,不能自由发挥。基本动作为“上步前曲腿跳击鼓”等多种,每段变换一种队形,基本队形为顺时针方向走圆圈,以及方阵、螭摆尾、斜线交叉、圆形交错换位螺旋绕圈、横排等。其目的是祈求神灵的保护,禳灾驱邪,保佑人寿年丰。道帏乡宁巴村螭鼓舞的表演程式保存的较为完整,动作和队形丰富多变,具有代表性。除此以外,在本乡张沙、拉木龙哇、王家等三个村,文都乡中库沟、香玉沟及毛玉沟部分村庄,尕楞乡香沙、曲卜藏两个村庄都组织建有螭鼓舞舞队,逢年过节大显身手。

  据传,宁巴村螭鼓舞形成于明万历年间噶哇部落时期,迄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据宁巴村老人们回忆,宁巴籍拉然巴·丹增嘉措1860—1875年间担任第四世加木样活佛的经师,在任期间返回故里宁巴“俄普”林间种植松树,立鄂博,跳螭鼓舞。宁巴村的螭鼓舞一开场就蒙上了浓厚的地域色彩,伴着村上老人们吹奏海螺悠扬的呼喊声,诵经祈祷,袅袅煨桑浓烟弥漫天空,礼仪序幕拉开便跳起舞蹈。伴随着激烈的鼓声,一位头戴五佛冠、披金色菱形披肩的领舞者首先带队登场亮相。他左手执鼓、右手掌鞭,一步一击,三步一击踩踏着鼓乐节奏向场院舞来。他站定位置后就开始挥动螭鼓,承担起指挥舞蹈的职责。在舞者的一个体态手势、眼神及鼓点的指挥之下,四周早已待命即舞的全场鼓舞演员,便大步流星地向着场地击鼓而来。这些身着氆氇袍子的剽悍男子,舞动的身躯透着神采奕奕的阳刚之气。他们身披五彩短披肩、脚蹬长筒藏靴,在边击鼓边双脚不停地跳跃中快速而灵巧地变换队形。他们忽而组成圆圈旋转飞舞,忽而排成两队穿梭驰骋,以队形的变化达到渲染气氛、表现舞蹈力度的目的,也表现好男儿搏击沙场、英勇抗敌,直至凯旋归来的征战过程。舞至中段时,歌手演唱舞曲,其余舞者则趁机小憩。歌词大意是祈天地融合,人寿年丰合家欢,美满安康福万家。这些插曲更是点睛之笔,仿佛是在与万物对话,众人也都参与其中歌舞,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和谐非凡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