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人质劫持事件澳主流媒体同步“失声”获赞

17.12.2014  23:43
核心提示:生死时刻媒体噤声换人命15日,悉尼一场让数十人命悬一线的人质劫持事件,瞬间成了全球新闻的沸点。不过,在直至官方公布劫匪身份的16小时僵持阶段,绑匪身份、动机、人质数目等关键信息一直被澳大利亚主流媒体“

生死时刻媒体噤声换人命

15日,悉尼一场让数十人命悬一线的人质劫持事件,瞬间成了全球新闻的沸点。不过,在直至官方公布劫匪身份的16小时僵持阶段,绑匪身份、动机、人质数目等关键信息一直被澳大利亚主流媒体“隐藏”。就连在事发咖啡馆对面的澳大利亚7台,即使占据有利位置也没有给出更多绑架细节。

对于媒体集体“失声”,澳大利亚9台新闻总监这样解释,生死攸关,这不是媒体争第一的时候,不合时宜的报道可能会损伤更多人质生命。

而今晨,新南威尔士州警察署媒体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他们知道媒体一定会对发生的劫持事件感兴趣,但是还是希望不要披露更多细节。对于媒体的理解和帮助,他们表示感谢。

失声背后

哪些关键信息被“保留”了?

白衬衫、黑帽子、霰弹枪

英国《卫报》报道称,对于这起人质劫持事件,当地媒体本可以表现出不亚于9·11的“紧张感”,但是出于人质的安全的考虑,媒体选择在警方强攻之后进行发声。

报道称,澳大利亚7台的办公地点其实就在咖啡馆的对面,虽然在劫持案发生后该台的工作人员被警方疏散,但后来该台的两名摄影师被允许回到办公地。他们在高处凭借有利地势拍摄到了一系列有关绑匪和被劫持者的清晰录像。

7台一名工作人员在此后曝出:“枪手看得非常清楚,白衬衫、黑帽子、霰弹枪……我们用这个方法来帮助警方监控绑匪的一举一动。”但是出于对警方谈判进程的合作,他们并没有将这些镜头播出。同时,绑匪的诉求也被“隐藏”了。

媒体“失声”的顾虑是什么?

不合时宜的报道令人质更危险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新闻编辑部负责人加文·莫里斯说:“一开始官方对于这起事件没有很多的信息,但是当时我们手里有绑匪的一些信息、他的需要以及被绑架者的信息,但我们决定不去报道,而是将这些有用的信息交给需要的人。

对此,澳大利亚9台的新闻总监达伦·威克说:“这是生死攸关的时刻,所有的媒体不能再去吹嘘谁是第一了,不合时宜的报道可能会令更多人质失去生命,所有的网络应该围绕着营救人质展开,这对事件的调查是很有帮助的。

如何做到媒体及时配合警方?

第一时间通知媒体别当传声筒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警察署媒体部负责人告诉法晚记者,新南威尔士州警察署一开始就意识到,发生在马丁广场的这场劫持案,媒体一定会抱有强烈的兴趣,但是“我们还是第一时间向媒体建议,在这起事件中,媒体的角色并不是及时披露袭击,或者袭击者的一些诉求。

这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表示,其实在悉尼劫持事件发生后,劫持者莫尼斯就要求人质给多个媒体打电话,传递他的个人诉求。但是媒体和警方及时通气,警方在第一时间请求媒体积极配合,不公开敏感信息,不做绑匪的传声筒。

路透社则观察到,澳大利亚警方周一早上就监控着人质透过社交媒体传递出来的诉求。“网络10网站”报道称,两名女人质传递出绑匪的话——还有两枚炸弹在该城市其他地方,而社交媒体也发布了绑匪想与澳大利亚首相阿博特直接对话的诉求。不过,包括电视第9频道、第10频道等多家媒体都未报道涉及劫持事件的敏感细节。

对于社交媒体发布的内容,警局副局长凯瑟琳·伯恩表示,“这些本身属于我们战术应对的部分。”他拒绝就绑匪的要求作出任何披露,并认为悉尼公众应该能够认可他们这样的常态化反应,而不是过度传递任何风声。

毕竟,在整个过程中,当时的全部处理过程都在接受着大家的审视,同时,警方处理也都按步骤进行,我们能够提供的信息有限。”警察署负责人称,在这起事件处理过程中,新南威尔士州警察署非常感谢媒体持续的理解和支持,并透露,目前调查仍在继续,所有信息也将交给验尸官做出审查。未来,当有进一步的消息可以发布时,警方将通过常规途径告诉媒体。

为何要控制媒体发声?

传递“恐怖立场”会对民众造成更大心理打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告诉记者,这主要是不要让媒体成为恐怖分子的传声筒,避免媒体在报道的同时为绑匪做出义务宣传,扩散恐怖事件影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际安全问题专家滕建群称,在媒体的管控过程中,其实要把握两大原则,一是不要刺激绑匪,二是不要刺激民众。媒体的自律在如今的反恐环境下已经有了更大的影响。从这起事件的处理可以看到,澳大利亚媒体的自律和管控确实起到了相应的效果。

滕建群说,恐怖分子往往极力想利用媒体进行现场直播,造成更大的影响。因为恐怖袭击已经不仅局限于单纯的摧毁目标,还要给民众造成更大的心理打击。而加强媒体管控对于案件处理的确有利,这会使得其处理过程能按照不受干扰的路径继续,也可以减少对民众的附带伤害。如果公共媒体也在宣扬恐怖行为和立场,将对民众造成更大的心理打击。

滕建群指出,现代社会中的反恐过程不仅是特种部队、警察的任务,更是全社会要予以配合的行动。这个时候一方面媒体要进行自律和管控,严肃对待,在把关审查后确定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另一方面,官方也要有相应把关。在符合上述不刺激绑匪和民众的前提下,视情况随机应变,才能确保最终更有效的解决问题。

反观当年菲律宾绑架人质事件和希拉里办公室人质事件的媒体作用,自然也不难理解这其中“知而不言”的作用。

正反案例

一个画面惹得劫匪开枪射击

2010年8月23日,一辆载有25名乘客(包括22名香港乘客)的旅游车,在菲律宾马尼拉市中心基里诺大看台附近被菲律宾前警察劫持,经过谈判,6名香港游客于中午前获释。23日晚7时40分左右,菲警方实施突击解救行动,香港游客中8人死亡,6人受伤。

根据旅行团获救的团员说,劫匪门多萨原本很平静,但当他从电视中看见身为警察的弟弟,准备上车谈判却被警方带走的画面后,情绪突然变得激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菲律宾警察证实,门多萨是看到弟弟被捕的画面后才开枪射击的,否则谈判应该能取得成功。

报得太细歹徒高喊“杀死人质

1990年,美国加州伯克莱市的一家饭店,一名歹徒劫持了33名人质。警察迅速赶到现场的同时,媒体记者也在第一时间蜂拥而至。当时电视台同样是进行了现场直播,甚至报道了警方狙击手的站位情况。

本来就情绪高度紧张的歹徒看到后,情绪十分激动,高声喊着要杀死人质,饭店里面随即传来一声枪响,1名人质被打死,警察随后快速冲进饭店,击毙了歹徒,解救了剩余的人质。

保留“独家”人质平安无事

2007年11月30日下午,美国民主党总统竞选人希拉里·克林顿的一间办公室发生人质劫持事件。警察与劫持者对峙5个多小时,在此过程中,艾森伯格先后给美国CNN电视台打了3次电话,抱怨自己因为没钱而遭精神病院拒绝入院治疗,并要求与希拉里对话。

不过,CNN电视台对这条可能引起轰动的“独家新闻”,并没有第一时间对外播报。CNN电视台高层决定封锁这条消息。

正是因为CNN报道的理性和节制,为警察处置劫持事件的行动赢得了时间,劫持者情绪也逐渐稳定下来,最后,4名人质陆续被释放,劫持者向警方投降。事后,希拉里也对媒体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表示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