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凝荒山的退休干部
青海新闻网讯 立夏后的5月本是盛夏时节的开始,但在距离西宁100多公里外的化隆回族自治县雄先藏族乡,5月11日的一场雨加雪洗净了这里的尘埃,在其先村外一片40多公顷的林地,像是被重新粉饰过一样绿意盎然。
其先村位于海拔3000多米的半山腰,北邻拉脊山脉东端的岗山,东靠被当地人称为圣山的八宝山。两山相汇让这里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风口,大风裹着沙土肆虐是这里的常态。海拔高雨水少,植被少荒山多在当地村民眼里习以为常,甚至村子附近的山被当地藏族村民们统称为“更甲乙”,意思是没有草的山。
然而这一切,正在被一个人和他执着的信念,慢慢的改变着。
今年53岁的公保,是这40多公顷林地的缔造者。他几年前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司法局退休后,闲不住一直做些生意。而每每回到故乡其选村的公保,面对家乡满眼荒芜的群山,内心燃起了一个信念:“要让其选村的山上有树,要让乡亲们能触摸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蕴意。”
2017年,公保不顾家人的反对,拿出多年来所有的积蓄筹办了宗舟生态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承包下了村子附近的200多公顷荒山,并在当年拿出了300多万元,在40多公顷的荒山上开始挖坑种树。
“我以一天150元的高价雇人种树,最多时有200多人,工钱现场一天一结。山上干旱缺水,我就发动亲戚开着拖拉机去山下拉水,一天拉了80多吨。”在化隆县林业局和雄先乡的鼎力支持下,一年间40多公顷荒山就这样硬是让公保变成了林地。站在这片一岁的林地里环视四周,这里就像是在一件黄呢子的衣服上,缝上了一块军绿色的补丁。而带给住在山坡下的村民扎多的感觉则是,“给荒芜的大山穿上了绿衣服。”
作为村里第一片林地,带给村民欣喜的不光是抬头能见绿色。由于有水灌溉,加之公保为了提高松树苗的成活率所施加的羊粪,树苗的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草高达到了20多厘米。植被的增多让今年开春的大风在里没能刮起沙尘,同时也引来以前少见的尕拉鸡、兔子、狐狸等野生动物的光顾。
“一开始种树,家人和朋友反对,村民们也不相信我能办好这件事。”提起刚开始种树的情景,公保至今记忆犹新。身患糖尿病的他,每天都在这40多公顷的树林里来回穿梭,几乎是一一检查树苗的长势,一年下来总结出了山腰种云杉,山顶种祁连柏的经验。每天高强度的劳动让他背痛不已,只能侧身借助手臂的支撑起身。
“付出这么多你图了个啥?”同样的话公保在儿子那里听到过,在朋友那里听到过,在乡亲的嘴里也听到过。很要好的在商朋友任云兰劝过‘你去那里种树恐怕不仅赚不到钱投资都有可能打水漂。’”但当他说出内心中那个执着的信念时,每一个人都心悦诚服,“我种树不是为了赚钱,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只求当我百年后村里的后生们看到满山的松树能说一句:‘这是我们村一个叫公保的退休干部种的林子。’”
在荒山种满松树这只是公保的信念之一,他还力所能及帮助村里的贫困户。开高工资雇乡亲们种树就近增加收入,无偿投资给附近两个村修老年人活动中心,给假期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们搞踏青聚餐……公保情凝家乡。今年60多岁的藏族阿妈东洛每年靠着儿子挖虫草的收入维系生活,自从开始种树后公保就聘请了东洛当管护员按月支付工资,使她生活无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一名退休干部,公保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的话。看着面前绿油油的松树,公保感慨地说:“我今年才53岁,二十年后也才70多,能看到林地长成森林的一幕,即便我看不到后生们肯定能看得到、享受得到。”他期待等生态好了,其先村就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乡亲们就能拓展增收渠道,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