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学的“扶贫担当” ——青海民族大学定点扶贫工作纪实

09.05.2016  10:29

  青海新闻网讯 半年,6次调研,30多次慰问探访,投入帮扶资金和实物总计20多万元,募捐帮扶资金48万元,指导农户开展马铃薯、苜蓿种植,擘画生态农业发展蓝图。这是一份青海民族大学定点扶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甘沟乡东山村、静宁村和前进村的“成绩单”,更是一所大学的“扶贫担当”。

   带着情感访“穷亲”

  自确立帮扶对象后,民大带着情感访“穷亲”,了解村情民意,理清扶贫思路。校党委书记赵燕武等人先后6次前往各驻村点实地调研指导。按照“村有帮扶单位、户有帮扶责任人”要求,将三个村249户贫困户分解到机关党委、各院系和各教辅单位,一时间,学校各职能部门和院系纷纷深入贫困村了解相关贫困户致贫原因,把慰问金送到村民手中,把扶贫点子植到村民心中。

  同时,学校选派6名工作人员组成精准扶贫工作组,于2015年10月14日正式驻村工作,平均每个贫困村分配两名扶贫人员,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了解群众诉求,科学评定贫困级别,撰写多份调研报告。

  在深入细致调查的基础上,校领导班子围绕“如何扶贫、怎么扶贫”,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最终确定了先“输血”扶贫、后“造血”扶贫,逐步推进“扶智”与“脱贫”相结合的思路。

  “我们带着感情真扶贫、扶真贫,变一时扶贫为‘根’上扶贫,由第一书记单一作战转为全校参与的兵团作战,自觉履行高校的社会责任和担当。”赵燕武说。

   齐心协力推产业

  东山村、前进村、静宁村位于民和东南部山区,距县城90多公里,位置偏远,地理复杂,山大沟深,十年九旱,饮水困难。虽然是以农业为主的乡村,但是种植的农作物品种较少,主要以玉米、土豆为主,产值不高,经济基础薄弱,没有企业和好的项目带动,农民基本没有什么经济来源,致富手段不多,思想观念也比较落后,相对贫困户较多,三个村共计519户,贫困户就占了249户,贫困人口1171人,面对精准扶贫难度较大的现实,民大积极研究对策,寻找出路。在组织专业人员多次对三个贫困村的土质、气候和水文等条件进行详细考察后,民大积极联系省农科院,投入近7万元资金购买了5万多斤优质马铃薯种,主动联系民和县农牧局草原工作站,为三村贫困户免费提供了2300多斤优质苜蓿籽种。

  干沟乡乡长张守禄兴奋地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几天,村民们都在抢抓时机种洋芋种苜蓿,田间地头到处都可以听到他们喜悦的心声和对丰收的渴望。

  民大的帮扶就像一场及时雨,给贫困户送去的不仅是春耕所需的籽种,更是给他们送去了丰收的希望和早日脱贫的信心。

  东山村70岁的老人柴西露,正在给自家喂养的两头牛添草料,他高兴地说:“这几天,村干部和民大扶贫组正在为牛羊畜棚建设没日没夜地干着,这些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了民大的帮衬,我家的牛很快就能住进‘新房’了。”三个贫困村共有7000多亩牧草地,适合发展畜牧业,大部分村民家中都喂有牛羊,但绝大部分村民苦于没有资金盖牛棚、羊棚,牛羊养殖形成不了规模。民大因地制宜,帮助三个村成立了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动员150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并筹划建设60个蓄棚,每村20个,用于帮助贫困户扩大养殖业脱贫和带动其他贫困户养殖。民大还将在贫困村成立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邀请资深技术员来村指导,吸纳贫困户参与养殖。

   多措并举求实效

  东山村、静宁村村内道路目前还是土路,一遇雨雪天,村民们的出行很不方便,更是阻碍了两村的发展。这里是土族聚集区,“要致富,先修路”,一定要把两村的道路硬化问题作为重要扶贫项目来抓。目前,民大抓住“国家支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的契机,积极向省民委申报项目,争取早日把路修好。

  饮水困难一直是三村村民的头疼之事,民大扶贫工作组多方协商、多次组织修缮,现在干沟乡饮水工程已分时段、分村供水,三个贫困村的大部分村民可以在供水时段将水储存在水窖中,极大方便了日常生活。目前,民大正在想方设方解决剩余50余户村民的供水问题。

   下面是民大扶贫帮扶的一张清单:

  为三村村“两委”和贫困低保户送去50台电视机和50台电视接收器;联系90盏LED节能灯捐赠给三村贫困户;

  安排药学院负责人赴三村考察土壤和气候条件,为种植药材和苜蓿做好调研;

  图书馆负责筹划为三村建立农民图书馆,并捐赠一部分农业科技方面的图书资料;

  联系青海撒拉回族救助会帮助前进村三个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帮助村民利用网络销售手工刺绣和奇石;

  通过微信平台为静宁小学联系社会捐赠物资;

  联系劳务输出公司为村民提供技能学习和外出务工机会。

  ……

  民大校长何峰说,我们的事业是一点一滴干出来的,我们的道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事业。作为青海省建立最早的高校,相信在国家扶贫开发政策方针指导下,我们将持续利用自身条件和资源积极投身到民族地区发展和社会扶贫工作当中,为早日实现国家扶贫开发总体任务担当起自己应有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