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亭,何去何从?

25.02.2016  09:00

  青海新闻网讯 报刊亭,这些遍布在城市街头巷尾的“小绿屋”,看似不起眼,却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它是城市文明的一扇窗口、书香社会的一个标志,蕴含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承载着一个城市市民的文化情感。然而,在不知不觉中,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曾经作为城市风景的报刊亭却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在人们阅读习惯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它未来的命运会怎样?今后该何去何从?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报刊亭的经营困境

  初春时节,寒风依旧凛冽。清晨7时,任小雪睡眼婆娑地打开报刊亭的卷帘门,开始整理报刊的摆放,打扫周围的卫生,准备一天的经营。放眼望去,在不足4平方米报刊亭内,不仅摆放着各类报刊杂志,售货栏上还放着各种饮料、小吃、香烟、电话充值卡等,门口还放着多种儿童玩具和生活用品,俨然一个小型杂货铺。这,基本就是目前西宁市所有报刊亭的面貌——报刊亭兼小卖店。

  任小雪指着报刊亭里摆放的一摞《三联生活周刊》说:“你看看,这星期连五本都没卖出去,换成以前,每个星期至少要卖出二三十本。如果平常不卖点其他商品,光靠销售报纸和杂志的收入,根本赚不了钱。”除了很难卖动杂志,报纸的销售也进入了“严冬时期”——一直十分畅销的《西海都市报》、《西宁晚报》现在每天只能卖出四五份,《参考消息》最多销售两三份,《良友》杂志一份也没卖出去……

  黄河路公交车站旁的一家报刊亭,今年46岁的张学保已经经营了5年,“现在报刊生意不好做啦,有些杂志也不敢多进,很多过期报刊只能降价处理,有的时候还得砸在自己手里。不只是报刊销售不景气,这两年因为网上充值的便利,就连手机充值卡这种业务也受到影响。”在记者采访的半小时内,张学保接待的都是来买饮料、口香糖的顾客。直到中午12点多,才有位顾客过来买了本《马步芳传》。“卖一本就少一本,否则我只能做赔本买卖了。”把书递给顾客后,张学保如释重负地抿嘴一笑。

  在省城各大报刊亭,这不只是张学保一人所遭遇的尴尬和无奈。

  记者走访省城市区10多个报刊亭,除了大十字、西门等特别热闹的几处地段外,其余经营状况大多不为乐观。有的报刊亭门口甚至摆起了烤肠、日用品等各色小摊。一位经营者说,这也是无奈之举。现在报纸杂志的销量锐减,买报刊阅读的大多局限于中老年人群和中小学生,报刊亭的效益大不如前。为了维持正常运营,报刊亭只能开展副业,有的报刊亭甚至打算开展卖早餐的业务以增加收入。

  不少报刊亭经营业主反映,他们早上六七点钟开张,一直要忙到晚上九十点钟,一天10多个小时守着,一年辛苦下来,夏季每月收入能达3000-4000元左右,冬季收入只能达到1500-2000元左右。“这两年的生意比前些年差太多,基本上大家都是维持生计。”位于纸坊街车站的一家报刊亭,今年65岁的申明是省城市区入行最早的报刊亭经营者之一,经营报刊亭已有20多年。他说,现在经营报刊亭生存之路举步维艰,目前在这个行业里像他这样还在坚持的人已经很少了,不少人已经转行。

  据了解,目前西宁市共有190个报刊亭,大多分布在城市公交站旁边,其中遍布在主城区公交站的146个报刊亭由青海博大商贸有限公司负责管理,相对偏远地段的44个报刊亭由西宁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管理。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