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报告引发争议吃肉慎选烹调方式
世卫组织发布的报告引发争议,营养专家称加工肉类应慎食,煮炖肉类好过烧烤煎炸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营养科叶艳彬副教授
“肉食者们”最近的日子不好过!原来,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近日发布一则报告,将加工肉制品列为“一类致癌物”,因有“充分证据”表明其可能导致结肠癌。报告还指出,以牛羊猪肉为代表的红肉类也有致癌可能。消息传来,国内舆论一片哗然。中国肉类协会第一时间发布声明以捍卫行业利益,直斥报告不客观、不慎重、不科学,并质疑“我国四川和湖南两省是吃腌腊制品人群较集中的地区,而这两个省份并非我国结直肠癌高发区。”
对此,营养学专家表示,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腌肉腊肉等加工肉制品是诱发食管癌、胃癌的高危因素,而长期过量食用红肉也会增加肠癌的患病机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少吃或不吃加工肉制品,避免过量进食红肉,更要慎选肉类烹调方式。
新闻回放:
腌腊制品易致癌?网络掀起攻防战
我国的传统加工肉类主要有腌肉、腊肉制品等,而红肉一般指的是哺乳动物的肉类。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红肉与加工肉制品摄入的致癌风险评估,通过对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发表的文献进行全面回顾,调查红肉(即牛肉、羊肉和猪肉等哺乳动物的肉)、加工肉制品与癌症的相关性后,将加工肉制品列为“一类致癌物”,将红肉列为“2A类致癌物”。
在世卫组织以往公布的一类致癌物中,砒霜等赫然在列。把香肠、火腿等加工肉制品与砒霜归入一类,令“肉食者们”群情激奋,怒呼“臣妾不能”。中国肉类协会则迅速发表声明反驳,称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有任何一种食品(包括红肉和肉类加工制品)被证实引发任何癌症,而该项研究只是进行危害分析,并不是风险评估。
在这场舆论攻防战中,素有吃腌腊肉类风俗的四川、湖南两省被摆上台面。质疑者称,两省均不算结直肠癌高发区,足以说明“加工肉类和红肉没有那么可怕的后果,研究报告不严谨”。
支持者则认为,腌腊食物是诱发胃癌和食管癌的高危因素。有网友搜罗出2014年4月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成都疾控中心和四川抗癌协会发布的数据。数据显示,肠癌分别是当地男女肿瘤发病率的第三位,胃癌则居男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五位。还有好事者以连续两年公布的“中国癌症地图”中缺乏四川癌症发病率的统计数据为证,指出中国肉类协会的负责人的回击“缺乏权威性”。
专家解读:
长期过量摄入的确会增癌症风险
“实际上,腌肉等肉类加工制品一直被医学界视为胃癌、食道癌的致病高危因素,而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模式则被视为与结直肠癌的发病有关,常吃红肉的影响首当其冲。”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营养科叶艳彬副教授指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报告里的一类致癌物指“明确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的物质”,而2A类致癌物指“有较高可能性的致癌物质,这类物质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充分的致癌性证据,对人体证据不足”。
在世卫组织已确定的致癌物中,与饮食有关联的有槟榔、烟草、酒精、苯并芘等多环芳香烃、黄曲霉素、亚硝胺、丙烯酰胺。其中,苯并芘在烧烤肉类尤其是烤焦的肉中含量较高,黄曲霉素主要在花生、玉米、稻米、大豆、小麦等粮油产品中,亚硝胺主要在腌制和熏制食物中常见,丙烯酰胺则在油炸和烧烤的淀粉类食品,如炸薯条、炸土豆片等中含量较高。
叶艳彬指出,致癌物对人体的危害体现在长期影响中,并非一接触就会致癌。各国医学界多年来的研究证实,长期过量摄入加工肉制品的确会增加癌症风险。
“人们喜好吃腌肉、腊肉等加工肉制品,主要是从口感和情感上出发,但没有考虑健康因素。”叶艳彬指出,传统的肉类加工方式最大的问题是糖盐含量超标,不利于心脑血管的健康。其次,为了更好地保存肉的口感和质感,加工肉类含有多种添加剂,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强致癌物亚硝胺。而饮食中摄入亚硝胺,被公认为是消化系统肿瘤的高危因素。
专家提醒
饮食习惯应“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善,人们应该对传统饮食习惯有所扬弃和发展,不能固执地抱残守缺,与文明脱节。”叶艳彬指出,腌肉和腊肉的盛行,与过去保存食物的条件落后、手段有限有关。在没有冰箱的年代,为了避免浪费食物,尽可能延长食用期,人们只能用高浓度盐来腌制肉类的方式来储存食物。
“过去,有些地区的人们可选择的食物种类不多,只能把一些不健康的食物当成每天的主菜。而现在,饮食供给多样化,一些不健康的食物就应该变成偶尔尝鲜、怀旧的选择,而不能天天吃、大量吃。”叶艳彬表示,出外旅行时,不方便获得新鲜的水果蔬菜和肉类,吃腌制食物救一时之急倒也无妨,但如果居家过日子也顿顿这样吃,肯定要出问题。
“癌症的致病因素的确很多,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有些是我们作为个体无能为力的,有些则是我们可以选择改变的。”叶艳彬指出,防癌要从最简单的可控因素做起,那便是“管好嘴,迈开腿”,改变饮食和生活习惯,均衡饮食,少吃、不吃加工肉制品。
红肉不可因噎废食 但应控制
和加工肉类相比,红肉的角色则比较微妙。一方面,红肉是优质蛋白的主要来源,富含铁、锌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以及维生素B1、B2、A和D等微量元素。叶艳彬指出,不能因为怕摄入红肉增加患肠癌风险就“因噎废食”。“平衡膳食,均衡营养才是健康的饮食习惯。”根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要求,每天每人应摄入油25~30克,盐6克,奶以及奶制品300克,大豆以及坚果类30~50克,禽畜肉类50~70克,鱼虾类50~100克,蛋类25~50克,蔬菜类300~500克,水果类200~400克,谷类、薯类、豆类共250~400克,以及水1200毫升。
“在保证足量进食红肉的基础上,更要讲究的是肉类的烹调方法。”她表示,煎炸烧烤的传统烹调方式在高温烹调时,容易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因此,平时应该少用此法。煮或炖等因肉类不直接接触明火且烹调温度较低,相对健康。不过,广东人爱吃的“煲仔饭”在烹调过程中,肉类容易黏锅而被烤焦,最好不要吃焦肉。相对而言,带汤的煲仔饭会更健康。 文/广州日报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李绍斌、彭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