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面经济”让城车群众走上致富路

19.04.2016  09:02

  青海新闻网讯 化隆回族自治县牙什尕镇城车村是一个纯回族村庄,上世纪80年代,城车村生产状况、居住水平、人均收入都处在全县平均水平以下,老百姓基本上属于“靠天吃饭”,温饱尚难以解决,更不用说提高生活质量。

  1994年,城车村马建明、韩黑梅、冶乙四哈尕等人自筹资金,在厦门、深圳、湛江等地开办了第一批“化隆拉面馆”,经营一年后纯利润均在七八万元以上,这是城车村走出去的第一批拉面老板。回村后,这些人开始带动本村亲戚朋友走出去,在他们开的拉面馆帮忙打工,同时,培训其他村民掌握拉面技术,经过几年的打拼,现如今,以“化隆拉面”为主的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化隆县牙什尕镇城车村农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径。2015年,全村劳务输出规模1500人次,常年在外从事餐饮服务的800余人,全村有290户1500多人在广州、深圳、郑州等大中城市开拉面馆,占到全村总户数的一半。每户年收入多则40多万元,少则5万多元。经过多年的打拼,这个化隆曾经有名的贫困村,如今成了有名的“拉面村”“汽车村”,拉面经济收入占全村农民人均收入的80%以上。

  经营多家拉面馆的城车村村民马么叶介绍说,他一年的纯收入就达20万元以上,“除经营拉面馆外,我还准备在家里做农家乐,再次提高生活水准。”

  “拉面经济”的蓬勃发展,吸纳了城车村近三分之二的农村劳动力,一批批创业者的成功,激发了更多城车农民发家致富的热情,也使更多的农民走出去、扎下根,部分农民在经营化隆拉面的基础上转型升级,开始经营菜籽油、一级大豆油、食用植物油,主要服务于清真餐饮业、清真食品加工业等行业。

  “当年我从十几平方米的小店干起,解决温饱之后,就扩大了拉面馆规模,后来还开了分店,让家乡的亲戚朋友来帮忙。就这样,带动村里不少乡亲们脱了贫。”化隆县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冶沙拉说。

  据悉,在“带薪在岗实训+创业”和“互联网+”等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将继续做长产业链,实现拉面经济和牛羊肉、本地特色小吃等产业的共同发展,把“化隆拉面”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