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降温需合力

02.03.2016  03:22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下发了《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这是教育部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实施多校划片。

  试问,现实生活当中,有哪个家长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读个好学校?有哪个家长不想选择适合孩子个性成长的教育?择校,实际上就是在选择好的老师、丰富的教育机会、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之所以择校,就是因为一些地方喜欢将资源优先配置给重点学校、名校,这些重点学校、名校的师资力量雄厚,资源都是足额甚至是超额配置。此外,重点学校、名校的文化内涵、硬件设施、管理水平等综合实力对家长也是一个“诱惑”。在“就近入学”的大前提下,为了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家长就会不惜一切手段和代价择校,当“递条子”、“送票子”的办法走不通时,自然就转化为“拼房子”。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这些道理谁都清楚,但是,教育如何才能均衡发展,确实是个大难题。对择校的治理需要多措并举,需要有长期的、完整的战略,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形成合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所以说,国家实施义务教育并不是要只培养一些尖子生,而是全民性的普及教育,它所强调的是每个学生应当具备的实际能力。义务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求老百姓在法律规定下接受一定时间的教育;二是要求政府必须提供必要的办学条件。很长一段时间来,我们只关注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抑制择校降温,最简单的处方还是“教育均衡”四字。

  唯有在缩短学校差距上狠下功夫,把更多的精力和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全面提高各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才能改变和避免“择校”及所谓中国式“天价学区房”现象的存在。只有深入改革现行的教育考评机制,评价一个地方的教育政绩,不只看当地有多少名校,升学率如何,更关注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大小,以及薄弱学校的数量,想必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才会下大功夫真心实意地去抓教育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