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黑窑洞(上)
当听到黑窑洞村这个村名时,相信所有人的内心都会和调查组的一样,既吃惊村庄名称的不雅,又会对它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村庄,竟取了这么不雅的村名?而黑窑洞村又是否真的如村名那样,有黑窑洞的存在?怀着种种对这个村庄的猜测,我们开始了此次的调查,而关于它的神秘面纱也逐渐被揭开。
被三条沟壑划开的村庄
黑窑洞村属于乐都区蒲台乡管辖,距离乐都区碾伯镇30公里,距离乡政府以南9公里,海拔在2500——2700米之间。村庄地处山区,西靠大垫方,北接喇嘛山,南连严家山村,东依桃红营村,整个村庄西高东低,南北狭长,民居依山而建,大多为坐北朝南。村域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长约1公里,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总耕地1149亩。
黑窑洞村共分两个社,两社之间以折腰沟隔开,形成两个居住密集的组团,远观黑窑洞村似一只簸箕,两边高而中间低,而两个社恰好在这个簸箕的两头,两社之间南北距离约1公里。一社位于村子北部的喇嘛山下,被村民以“乱山”称之。二社被称为黑窑洞,坐落在村庄南部的馋嘴沟北侧,因有黑窑洞而得名。远观二社所在地,从西向东分为4个台地,而民居则建立在台地最下部的第四个台地之上,因为,只有这一台阶是面积最大且较为平整的。
纵观整个村庄,将村子肌理可简单归结为三条季节性沟壑划开的村庄。这三条沟壑自西向东延伸在村子东部的桃红营村汇合,最终与形成蒲台乡的双塔沟汇合进入湟水河。三条沟自南向北分别为:馋嘴沟、折腰沟和西藩沟。其中,馋嘴沟和折腰沟内都有水源的存在,南部馋嘴沟是分割黑窑洞和严家山村的分界线,中部折腰沟是乱山和黑窑洞的传统轴线,而北部西藩沟则是乱山和辛家庄的分界线。
一个村庄两个“庙种”
在了解完村庄的肌理后,我们急切的想要寻找关于黑窑洞村名的由来。可是“乱山”、“黑窑洞”、“喇嘛山”、“西藩沟”这些奇特的地名,不但没有帮助我们找到心中所要寻求的答案,反而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谜团之中。调查还在继续,我们试图从村子的历史,寻求关于村庄地名的由来。
黑窑洞村80%为李姓和严姓,一社为李姓居住地,二社为严姓居住地。虽说黑窑洞和乱山同为黑窑洞行政村,但其独特的地理构造形成了两社之间不同的民俗、信仰,当地将这种现象归结为“同村但不是同一个庙种”。因一社乱山东接桃红营村,而桃红营村为李氏居住地,所以一社与桃红营村共用一个庙——李氏庙;二社黑窑洞与严家山村接壤,而严家山村顾名思义为严氏居住地,所以二社与严家山村共用一个庙——严氏庙。
因居住地和“庙种”的不同,黑窑洞村的村落形成原因也是不同的。据桃红营村主任李积玉介绍,如今生活在黑窑洞村乱山的李氏与桃红营村李氏为同一宗脉,文革之前,乱山属于桃红营乡的一个村子,后因行政划分与黑窑洞合并为黑窑洞村。据《李氏宗谱》记载,其始祖文公为南京竹丝巷人,自明季年间以贸易而迁徙至乐都双塔沟桃红营。宗谱显示桃红营李氏已在此生活370年,共繁衍19代。
与一社乱山相同,二社黑窑洞原为严家山村,行政划分时合并。据《严氏宗谱》记载,始祖系古南京凤阳府人定远县人,世为元朝武臣时任江宁防御。明太祖元年,归附随军征讨,破严州部,因功绩卓越,赐姓为严……直至嘉靖十一年,后世任碾伯操守,因功奖赏,委掌西宁卫篆。至十九世,徙居于双塔沟,至清光绪7年(1881年)再有二十一世,置山城高邓家之产业,因时有耕作避雨之窑洞,因此,称为“黑窑洞”,至光绪14年(1888年)建新庄廓,至今有127年历史。
如今新庄廓院落已被拆除重建,但值得庆幸的是,新庄廓的一段残墙至今尚存,残墙长约20米,底部宽约1.5米,高约3米。可是,我们在这里并没有找到当年李氏先祖置山城高邓家产业,耕作避雨时所居住的窑洞。
一本宗谱成后世寻根之源
翻开《李氏宗谱》有点让人吃惊:“咸丰八年五月初一”的完成时间、公正的字迹、和完整的家族表,而最让我们吃惊的是宗谱发黄且页脚残缺的纸张。以往的经验告诉笔者,在汉族人心中家谱是至高无上的,尤其是像这种百年宗谱更是后人们重点保护的对象,但为什么这个宗谱却是如此“破烂不堪”?
村民李富贵解开了我们心中的疑问。原来在文革期间,各族家谱都遭到了毁坏,看到这种情况后,目不识丁的李廷璞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悄悄将宗谱带出家门,埋在了地下。而这一埋就是三年,所以今天我们看到残破的宗谱,也就不足为奇了。由于根据当地的民俗,查看家谱都要化裱来“请”,家长岂能容他一个毛头小子私自拿下家谱,所以说在后人眼中,李廷璞选择在夜晚“偷”出宗谱,是智慧和勇敢的表现。
在《李氏宗谱》的龛子里,还有一个家族氏谱图,我们看到在一世一览中清晰的写着“赏哥”二字,四世为李文公(《李氏宗谱》中的始祖)。而这也是为什么在调查开始时,村民对先祖来历有两种见解的原因。但是根据资料显示,“李赏哥,元岐王府官,西番人,明洪武四年(1371)归附,始授都指挥世袭。二世李文,宣德时因在安定剿贼有功,授陕西行都指挥佥事。正统元年(1436)奉旨挂镇西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山西大同等处。天顺元年(1457)封为高阳伯,二年封为顺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高阳伯,赐之诰券,分茅列士,寓所于农。五世李祯有战功,升授指挥同知职。”
然而这种记载与《李氏宗谱》中“民季年间自南京竹丝巷来此”的年份完全不符,当我们提出“近300年却为什么只有3代人”的疑问时,李富贵告诉我们,这个家族氏谱图是两年前请一个先生做的,可能是他没有根据宗谱写上去吧,也有可能是因为在《西夏后裔李氏宗谱》中有文字辈的记载,所以就生搬硬套的在族谱图中加入了西夏后裔李氏的名字。
“如果没有李廷璞的这一举动,恐怕我们就认错祖先了,连自己是从哪里来的都不知道。”李富贵说。
黑窑洞究竟“藏身何处”,下期我们将继续沿着历史的轨迹,去探寻关于它的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