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有序下沉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在笔者看来,要实现这个目标,优质医疗资源有序下沉是关键一步,也是基本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医疗体系中形成了“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无人问津”的不合理格局。造成这种格局的根本原因,就是优质医疗资源的过度集中,高端医疗设备、优秀医生、护理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的三甲医院,患者也就只能一股脑地涌向这些医院。如此一来,患者不仅要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整体医疗格局也因此陷入“大医院患者越多、医疗投入越多;基层医院患者越少、投入严重不足”的恶性循环。
可喜的是,早在2009年,国内就有一些地方开展了分级诊疗探索,目前已有16个省份、173个地市、688个县启动了试点,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有序、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但从各地试点的成效来看,提高基层就医报销比例也好,建立基层医院诊治病种目录也好,归根到底,还是要满足群众在基层“能治病、治好病”的基本需求,否则分级诊疗只能成为空谈。这也就意味着,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病种“下沉”到基层诊治的同时,相应的医疗资源也必须向基层医疗机构“下沉”。
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大对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的硬件设施的投入,做好医疗设备购置、住院床位配置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既发挥好全科医生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作用,也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优秀专科医生,同时,加大普通医护工作者的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包括硬件投入和医疗队伍建设在内的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是需要同步推进的,只有同步,才能真正造福百姓。近年来,一些试点地区尽管推行了分级诊疗,基层医疗机构却频频出现“先进设备因无人操作而闲置”、“优秀医生面对复杂病情,因缺乏设备而束手无策”的尴尬局面。因此,只有硬件、软件配套建设,才能真正推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科学流动。
当然,各地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时,要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在坚持“小病不出县”的同时,还要完善病种、病情应变机制,并细化具体落实措施。既要坚持原则性,也要照顾特殊性,不搞“一策管万事”、“一方治百病”,一切都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为根本出发点。(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