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扎实实推进民族地区发展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访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吴海昆
青海新闻网讯
日前,青海省委印发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的实施意见》。近日,记者就如何切实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扎扎实实推进民族地区发展,采访了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吴海昆。
吴海昆说,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8%。民族问题亘古以来是落实中央治藏方略、夯实治青理政根基的大事。自2013年3月以来,省委省政府作出并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战略部署,有针对性地采取“十项措施”,注重标本兼治,着力解决问题,汇集起了推动“两个共同”的强大正能量,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辟了全省民族工作的新境界。在国家的特殊关怀和各方面的帮助支持下,我省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全面完成了玉树灾后重建及后续工作,制定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出台支持果洛加快发展等政策意见,启动实施我省与川甘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研究制定进一步推进我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实施意见,以及促进海西转型发展的意见,规划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等项目,有力推动民族地区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人口素质提升最快的时期。当前,全省民族地区社会安宁、民族和谐、宗教和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局面进一步巩固,为全面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吴海昆说,在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民族关系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新形势下,我省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必须立足新的历史起点,牢记“特殊省情”和“特殊责任”,引导和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一是明确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新方向。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八个坚持”为基本遵循,切实把这条道路贯穿到我省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民族工作的各方面。二是研判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新挑战。当前,我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不少挑战,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受自然、历史等因素制约,我省大多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条件差,市场化程度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整体落后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全面建成小康仍面临诸多难题亟待解决,同时,基层基础工作仍不牢固,解决民族问题的治本之策尚需强化和完善,依法治理能力亟待提高。三是紧抓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新机遇。新常态下,我们必须更加珍视发展理念转变带来的机遇、转方式调结构带来的机遇、深化改革创新带来的机遇、区域开放合作带来的机遇、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机遇、自身发展基础带来的机遇,并形成相互叠加、融合带动、共同发力之势,进一步释放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潜力和优势,确保民族地区总体上与全省一道同步迈入小康。
“补齐短板加快我省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步伐。”吴海昆说。毋庸置疑,从民族地区当前发展依然滞后的实际情况看,从依然面临突出的困难与挑战看,我省广大藏区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的重点、难点,也是短板。
如何攻坚克难,补齐短板,步稳蹄疾,确保到2020年民族地区与全省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我们将注重做到三个把握:一是把握好发展这把“总钥匙”。坚持科学发展,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完善和实施好差别化的支持政策,协调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我们充分用足、用好、用活国家对西部地区及四省藏区等特殊优惠政策,明确责任目标,强化跟进督促,保证一些“含金量”较高的政策措施落实生根,重点组织实施了“十二五”藏区专项建设项目规划,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使得因生态保护与建设而丧失发展机会的民族地区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通过实行草原奖补政策、提供生态公益性岗位等举措,民族地区群众得到实惠,尝到甜头;另一方面,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制定更加特殊的支持政策,我省从今年秋季就将实现藏区六州和西宁、海东地区贫困人口的子女全部15年免费教育。立足省情实际,支持政策的延伸拓展,从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到精准扶贫、结对帮扶、交界地区发展等领域,都体现了我们举全省之力对民族地区的倾斜支持。二是把握好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民族地区既需要国家的政策“输血”,也要不断提升自我“造血”功能,把加快改革开放作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和“一产上水平,二产抓特色,三产大发展”的方针,重点推进青南地区、柴达木地区以及环青海湖地区的差别化发展,继续落实支持果洛发展的政策,落实好促进海西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努力把我省藏区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绿色生态产品供给地、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样板地和青藏高原现代服务业新高地。紧抓国家统筹藏区交界地区稳定发展的历史机遇,继续推进平安与振兴工程,组织实施好交通建设、教育发展、旅游发展等专项规划,加快实现社会治理提效、互联互通提速、教育发展提质。三是把握好全面小康目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紧紧围绕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多搞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我们要切实落实总书记对民族地区加快小康步伐的新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首要目标,采取更加特殊、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不断改善民族地区发展条件。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格敦铁路、格库铁路、祁连机场、农网升级改造、黄河谷地水库灌区建设、农牧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重点工程。有序开发优势资源,加快建设海西、海南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把锂电产业打造成千亿元产业,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锂电产业基地。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继续打造特色农牧品牌,推进旅游与文化、生态融合发展。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建设资金向民族地区倾斜,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民族地区就业、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民生关切。集中力量精准扶贫,各项扶贫政策优先向民族地区倾斜,努力让各族群众都过上更加殷实、更有尊严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