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三个“扎扎实实”一线故事:为全村脱贫 他们放弃个人致富

25.04.2016  06:36

    4月20日一早,湟中县大才回族乡下白崖村的村委会主任马有林,村会计马学仁正围在装满山杏树苗的货车前,商量组织村民种树的事。与以往村里的村民难组织不同,几十名村民很快拎着水桶、铁锹来到村委会门口,而这些变化源自村干部舍小我为大家的责任担当。

   工作难开展

  做村干部是苦差事

  距离西宁市60多公里的湟中县下白崖村是重点贫困村,村里有510户、2327人,贫困户82户、359人。“下白崖村自然条件差,地质灾害频发,已经有两公里的滑坡体。种树对改善村里的自然环境,村容村貌至关重要。”马有林一边往种树的山上走,一边介绍。

  跟着村民一起来的,还有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人员,长宽40厘米,树间距2米,村民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挖出标准的坑,将树苗种下。村民马树华说,种树是村里的大事,大家希望村子能变好看,也希望不再为下雨天担心。

  2014年8月,见多识广、在村里有威信的马有林当选了下白崖村村委会主任,与村会计马学仁组成了搭档。

  当好村干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驻村帮扶队刚进村工作时,按照工作要求,首要任务是做好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为了一碗水端平,村干部没少挨骂。在村里第二轮识别时,马有林还挨了打。

  “和驻村工作队不同,我们更了解村里每户人的情况,对于一些政策的传达和人员的组织,与村民沟通更容易。”马有林说。

   放弃合同投身村里工作

  12万元投资打水漂

  为了全身心投入到村里的工作,马有林和马学仁放弃了很多。去年8月,马有林和马学仁前往甘肃省嘉峪关市,探探种枸杞的路子,改善家里的经济情况,今后也能带动更多村民提高收入。

  5年的协议,4公顷土地,两个人考虑再考虑,各拿出6万元,签下这份充满了希望的承包土地协议。马有林说,以前村里事务少,我们计划着,每年只需要等枸杞栽种和收获的时候,请假去照看,既不耽误村里的事,也能把枸杞种了。

  但就在去年10月,驻村的“第一书记”来到村里,精准扶贫的号子吹响,各项扶贫工作需要立马开展,一边在村里工作,一边去嘉峪关种枸杞的计划无法再实施。两人面临选择——要么全身心投入村里的扶贫工作,眼看着凑来的12万元打了水漂,要么放下村里的一切,去种枸杞,先把自己脱贫了。

  这个选择是艰难的。为了承包土地,马学仁借了35000元。马有林的儿子、儿媳还有残疾,家人还指望他挣钱养家。

  然而,两人都没有多想。他们的选择出人意料:留在村里,全心全意做好村里的扶贫工作。因为违约在先,已交了的12万元,一分也没法再要回来。

  后悔吗?心疼吗?面对记者的问题,马有林和马学仁这样回答,“6万块钱对我们农家人来说,虽然很重要,但这和一个村的事情比,不能算啥。村里的工作需要我们,只要大家心能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早日实现脱贫,这就行了。”

   尝试藜麦种植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除了日常工作,马有林还常常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今年他和驻村的“第一书记”经过考察,一起商量着,村里能不能试着种藜麦,以逐步调整单一的种植业结构。

  “下白崖村村上人多地少,而每亩地产出低,只有约500元的收入,仅依靠土地收入,一户四口的年收入不超过2000元。”马有林算了一笔账,“如果种植藜麦,按先前计算的每亩出产400斤,一斤40元左右来计算,增收非常可观。”

  以前村里从未种过藜麦,大家心里没底,谁先来试一试?马有林第一个站了出来,决定拿自家的地试种。就在前几天,马有林和其他村干部们一起,拿上藜麦种子,并带着种藜麦专用的点播机,在自家的地上,播下了藜麦种子。

  在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村民们对村上的工作越来越支持,对脱贫也充满了信心。

  在驻村“第一书记”陈新云的帮扶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虽然下白崖村的村情特殊,但只要跟着大政方针走,咬定青山不放松,下白崖村的困难会逐一化解。”(贾雪琦)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