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故事:强健“筋骨”让库区移民脱贫致富
一名移民群众正抱着自家养的獭兔。
沙拉村文化广场几位老人正在休息聊天。
移民安置区开展井渠建设工作。
库区移民群众正在掌勺做菜接受培训。
青海新闻网讯 冬行青海湖之南,天空格外湛蓝,一路走过,暖阳依旧。近日,记者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的几个库区移民村,一个个昔日的库区移民村旧貌换新颜,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增效成为移民村的“标配”。
移民村发生的华丽蝶变,得益于近年来海南州移民安置局不断创新移民安置方式方法,加强自身建设,以“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总体思路,加大政策帮扶力度,围绕关键环节,整合资源抓建设、井然有序抓搬迁、统筹兼顾抓发展结出累累硕果。
穿过一排排亮丽的房屋,走在宽敞整洁的村道上,在村子中央的一个凉亭里传来一阵笑语声,原来是沙拉村的老人们正聚在一起聊天。
“自从搬过来后,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村里有这么好的环境,正好出来晒晒太阳!” 68岁的何崇志说道,看病更方便了、出行也更便捷,村里还有幼儿园,孙子上学也不用愁了。
红墙白瓦的沙拉村,全村342户1265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村子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村里有养殖小区3座,藏秀产业园1处,专业合作社3个。这个1986年从龙羊峡库区迁至此地的村子,一直感受着时代变化的浪潮。
移民安置三十多年的沙拉村各类项目仍有序推进,缘于海南州移民安置局大数据系统的建立。贵南县移民安置局副局长周继乾介绍说:“这套系统对移民安置中的所有项目能够更快捷地进行记录和查询,对于享受项目和没享受项目的人,都能更快地进行分类储存和建档立卡,摒弃了部分纸质档案,转为电子档案,让每个移民群众都享受国家移民政策。”
同样在位于贵南县茫曲镇昂索村西面的西龙沟河畔,近67公顷退耕还林的低矮灌木中,不时传来声声鸡鸣,蓝顶白墙的鸡舍掩映林间。
“多亏在移民部门的支持下,村子才有了迈向致富发展的第一步。”昂索村党支部书记秦玉海说,村子搬迁过来后大家的居住和生活条件都变好了,可是村子依然没有个像样的致富产业,不过在县移民安置局的扶持和鼓励下,村里进行林下养殖的想法变成了现实。
2016年,村里成立了贵南县家禽珍禽养殖牧场,在养殖过程中,他们自己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养鸡经”。“林下养鸡不会破坏生态环境,还可防虫灾,鸡的粪便可作有机肥料,一举多得。”秦玉海笑着说。目前,合作社共养殖芦花鸡3000只,野鸡2000只,每只价格在百元以上,市场上供不应求。
“如果说以前库区移民的方向是以危房改造、水电路改造等基础设施为主,那么现在库区移民安置是朝着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科学之路迈进,以满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各项所求所需。”州移民安置局副局长魏生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