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援青,为大美青海注入新活力

10.10.2017  08:35

  青海新闻网讯 援青,这个如阳光般温暖的字眼,在青海大地开花结果。9月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已有丝丝寒意,新一批的山东省教育援青干部却热情满满,他们带着对青海人民的关爱,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从海平面来到了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

  “山东大汉”的援青情怀

  房新聪,这个已经在三尺讲台上站了28年的老教师,刚刚从山东来到青海,参加一年期的支教工作。“我是一名地理教师,由于所学专业,我一直对青海有着向往之情,所以,一听说要派教师来援青,我第一个报了名,可是因为年龄限制我一直很忐忑。”今年50岁的房老师,心里一直在打鼓,深怕组织上不让他来。

  “没想到的是组织上竟然很快批了下来,我当时兴奋地都睡不着觉了。”房新聪的激动之情,直到现在还能隐约感觉得到。可是,临来时问题又来了,“本来妻子是答应我来支教的,可是临走了,妻子这不行,那不行的,还闹了点小矛盾。我知道,她是为了我的身体着想。”房老师笑着解释道,“这一点上,儿子就很支持我。”房老师自豪地说。

  “我觉得,海北挺好。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金银滩草原研制成功,这里是邓稼先院士、朱光亚先生这些前辈们用生命谱写赞歌的地方,我荣幸还来不及,怎会觉得不好,说不定,我今天走过的土地,就是他们这些先驱曾经踏过的土地。”

  说起这些,房老师的脸上严肃了起来。着急赶去给其他支教老师做饭,房老师没有再多聊,临走时一再说着对当地政府的感谢。“谢谢州领导的精心安排,我们来时,一路上停下三次休息,就是为了让我们可以逐渐适应高海拔,良苦用心我们都理解,我们都很感动。”

  省教育厅相关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山东省通过集中培训、跟岗培训、送教下乡等方式共培训海北州中小学教师、教研员、教育管理干部等450余名。在山东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海北州39所中小学校、幼儿园与山东省中小学校、幼儿园结成开展了“一对一”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在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合作。先后选派150余名各学段支教教师赴海北州学校开展支教帮扶工作,帮助海北州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从今年起山东省每年援青教师选派的数量增加到了30人,今后,还将有优秀学校管理人才到海北州开展支教,山东省教育援青的力量在不断增强。

  智力援助背后的“强悍”团队

  “山东援青团队虽然只有三十几个人,力量看似单薄,可每个人身后都有派出单位的强大依靠,以及个人能调动的所有资源。这些汇聚在一起,众志成城,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海北州教育科技局副局长邵学伦说,而他也是山东省第三批的援青干部。

  刚来海北州任职时,明亮的教室、塑胶的操场、先进的教育信息化设备,是留给邵学伦的第一印象。“海北州大多数学校办学条件指标均高于青海省平均水平,也高于山东。但是,这种印象并没有持续太久,出乎意料的是,办学条件的‘水’却没有带来教育质量的‘船’相应抬高。海北教育硬件很硬,软件很软的特点慢慢现显出来。”邵学伦说。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上的援助,而是智力能力上的全面提升。我们需要山东的好老师来我们学校。”这样的迫切希望,在海北州的各个学校都有。

  怎么变?变什么?从哪里突破?这些问题困扰着海北州的教育工作者,同时,也考验着接力进驻的第三批山东省援青团队的能力与智慧。

  第三批山东援青工作团队中,除了有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3名干部分别到州、县教育行政部门任职,还有4位来自山东名校的优秀管理人才加盟,直接到海北州基层学校担任业务副校长。

  “而直接选派人才到海北基层学校援教尚属首次。除此之外,还有一批优秀教师‘接力’支教,这些教育援青干部人才原本就是各个单位的业务骨干,他们或者擅长于教育政策研究,懂得教育科学机制的构建,或者精于教学模式改革、对教学质量提升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所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教学的科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观察教育、理解教育的新观念、新角度。”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处长崔廷辉介绍道。

  智力援助重在理念方法更新和能力提升

  “今年开学,我们班来了5名支教老师,我们都很喜欢他们,他们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了我们以往的学习方法。”海北州第一高级中学学生马波高兴地说起支教老师带来的种种变化。

  帮助提高海北州教育水平是当务之急。有了这个明确的目标,这些远道而来的干部人才在当地政府的配合和支持下,迅速行动起来。

  山东省拿出了助推海北州“立体教研”的方案,与海北州签订教育科研合作战略协议,海北州选择优秀教研人员与山东优秀教研员结对“拜师学艺”,山东选择部分优秀教研员到海北州各县教研室挂职,每年组织山东优秀教研员和优秀教师来海北州进行短期送教讲学,结对学校将合作教研作为双方交流交往活动的主题。

  一年来,来自山东的229名“齐鲁名师”、骨干教师先后走上高原,与海北州教师一起开展了专题讲座、课题研讨、同课异构、集体备课等合作教研活动,举办讲座、座谈700余场次,开展同课异构82节次,联合申报省级课题70个,参与人数达到500余人。40余名山东省送教名师、支教教师与海北州教师自发进行“师徒结对”,拓宽了海北教师的培养途径。

  同时,山东教育援青团队引进山东省的成熟经验,选择海北州刚察县为试点,开展社会第三方教育评价,依托山东省专业教育评价机构对中小学教育教学进行全面诊断、科学检测和综合分析,并给出了全面的分析报告,帮助当地走出仅仅局限于计算升学率的教育评价方式,更加侧重于考试成绩背后因素的分析,着力提高教学反馈和改进的效果,探索更有效地调控和监测教育教学行为。

  增卡是刚察县民族寄宿制初级中学校长,对于山东来的支教老师们,她是赞美有加,也深有感触。“以前,我们还不知道书可以这样教,孩子可以这样管教。”她说正是由于山东教育援青干部张西坤的到来,在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方面带来了全新办法,学校整体成绩有了明显提升。

  刚察县民族寄宿制初级中学只是智力援青成效的一个缩影。我省也正在以教育援青、智力援助全力助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促进全省教育事业更加突出地走内涵发展的路子。

  在我省民族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偏远学校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基础设施好了,缺的就是软实力。这些带着教育梦想的教师们,渴望能够把学生教得更好,渴望自己的能力可以更强。山东省智力援青,就是解了老师们的渴。还有更多的一线学校在等待着援青力量的加入。

  “智力援助,是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这是从根子上的援助,是能开花结果并一直受用的。”崔廷辉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教育援青的路上,两省教育团队用真心换真情,把国家和两省关于对口支援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转化为脚下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