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让百姓得到的实惠最多
“十二五”期间,是青海教育投入力度最大、办学条件改善最快、老百姓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全省加大教育投入,突出民生导向,注重提高办学质量,教育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教育公平取得显著进展,各级各类教育实现跨越发展,为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
惠民政策
让90万名学生受益
【“上学难”→从此成为历史】让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非义务教育学生资助体系,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全省近90万名学生享受到不同程度的资助政策,2014年各级各类学生资助资金达到17.2亿元,比2010年增长8.04亿元,增幅达87.78%,保证了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城乡居民家庭经济负担进一步减轻。
【寄宿生补助额→西北领先】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跃居西北五省之首。考虑自然环境、生活成本等因素,我省先后多次分地区、分阶段提高了农村牧区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和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使我省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跃居西北五省之首。
【免费教育→惠及面更广】建立了三江源地区“1+9+3”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六州异地办学奖补机制,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在全省实施了学前一年和中职教育资助政策,惠及学前一年和中职教育全部学生;对中职生免除学费,免费提供国家规定的教材,资助体系逐步完善,惠及面不断扩大。
【农牧区学生→营养得改善】营养改善计划让更多学生受益。全面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40余万农牧区中小学生受益。普通高中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稳步实施。惠民政策覆盖面不断扩大,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各族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教育惠民政策。
校园发生
翻天覆地喜人变化
【基建投入→累计达220.3亿】全省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度增长,各级教育生均经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基建投入连年增加,取得历史性突破,累计投入各级教育基本建设资金220.3亿元,是“十一五”教育项目投资总量的5.2倍,创历史新高。
【城乡校园→变得越来越漂亮】先后实施了中小学布局调整暨校安工程、中小学标准化、教师周转房、薄弱高中、学前教育资源建设等一大批教育项目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全省特别是农牧区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到2014年我省小学生均校舍面积达7.62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2.35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面积达13.05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6.19平方米;普通高中生均校舍面积达15.99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3.33平方米;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校舍面积达12.77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4.58平方米,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
各级各类教育
实现跨越发展
【学前教育→入园率迅速提升】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一期行动计划,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资助体系,实现了我省学前一年资助全覆盖。通过送教上门、集中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学前教育教师培训工作,覆盖全省91%专任教师。实施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和闲置校舍改造项目946个,新增和改扩建面积达50余万平方米,在17个县930个点开展学前教育巡回走教试点项目。全省幼儿园和在园幼儿比2010年增加717所、6.3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7.07%,比2010年提高16.6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先后实施了总投资97.17亿元的中小学校安工程和总投资48.16亿元的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消除D级危房199万平方米,全省中小学共1484所,比布局调整前2009年的2496所调减了1012所,校均规模小学由261人增加到414人,初中由665人增加到791人。基本完成1083所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任务,40.7万学生享受到标准化成果,占全省中小学学生总数的51%。截至目前,全省中小学D级危房基本消除,中小学资源配置趋于合理,校均规模得到扩大,办学效益显著提升。小学、初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8.82%和110.59%。
【职业教育→投入加大蓬勃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省级职教专项资金由2010年的0.7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5亿元,增长了5倍。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了3所综合类高职院校、5个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为我省经济社会培养了大量实用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和在校生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分别上升到41%和40%,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硕果累累】大力实施国家“中西部高校振兴计划”和省级“质量工程”、“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重大项目,进一步提升我省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本科高校实现教育部长江学者和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的零突破,博士生培养实现全覆盖。采取停招、限招、减招、缓招和增招等调控手段,压缩就业率长期偏低专业的招生规模,扩大理工类等应用型专业的招生数量,有效推动了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目前,我省高校理工类等应用型专业达70个,占专业总数的53 %,比2010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54%,比2010年提高8.12个百分点。
【民族教育→办学水平大幅提高】充分利用国家支持藏区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扎实推进教育援青工作,截至目前,六省市和中央企业为我省藏区共落实教育援助项目134个,援助资金达6.7亿元。教育部确定天津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实现了部属高校对口支援我省高校工作的全覆盖。异地办班工作步伐加快,目前六州省内外异地就读的普通高中学生达到12900余名。少数民族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达到52.45%,超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46.98%的比例。
教师素质和能力 得到大提升
【教师紧缺矛盾→得到有效缓解】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实行了城乡统一编制标准,建立了以市州为单位的区域内教职工编制总量动态调整机制,2013年我省一次性新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2137名,教师紧缺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多措并举→提升教师整体水平】严把招聘教师入口关,加强县(区)域内教师交流,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改善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和省级培训、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紧密结合需求,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每年按照计划及不少于专任教师20%比例的安排全员培训,充分利用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采取短期集中、跟岗研修、送教下乡、远程网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师培训。2010年以来,培训农牧区中小学教师9.3万人次,有力提升了我省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支教帮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建立了省内东部地区对口支援青南地区教育工作的长效工作机制,实行“县对县结对,校对校帮扶”制度,先后安排东部地区中小学600余名教师赴青南开展支教工作;各地普遍开展城镇教师支援农村牧区教育工作,县域内城镇教师定期到基层学校任教(支教)制度已初步形成。提高乡镇及乡以下教师生活补助,吸引和稳定了中小学教师长期坚持在农牧区特别是乡镇及乡以下学校任教。建成教师周转宿舍8122套,实现了“三江源”地区中小学全覆盖,初步缓解了教师住房难的问题。
教育热点难点
成惠民新亮点
【“蓝印户口”→享受高考惠民政策】对省外在青务工人员随迁(读)子女在青高考做出明确规定。2013年,省招委印发《关于省外来青务工人员随读子女在我省高考报名录取条件补充条款的通知》,解决了在我省没有户口,但持有我省“蓝印户口”或“居住证”的省外在青务工人员随读子女在我省高考问题。
【试行新制度→确保孩子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管理和小升初对口划片就近入学制度,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免试入学。在择校问题较突出的地区积极探索中考制度改革,确保了小学就近入学。
【职教招生→拓宽人才选拔渠道】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拓宽优秀人才的选拔渠道,稳步推进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工作,构建中职与高职专科衔接贯通的职业教育立交桥,单独招生高职院校已达到8所,占学校总数的72.7%,近15%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职业学院学习。
【专项招生→农牧民子女很受益】积极落实国家面向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2012年来面向农牧区安排专项招生计划1300名,一大批农牧民子女通过享受优惠政策进入重点大学就读。
【完善就业政策→初次就业率提高】加强就业指导,健全保障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0.65%,比2010年提高7.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