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文化旅游融合大旗 奏响诗与远方的合鸣

12.02.2019  21:46

  2018年11月29日,在青海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史上翻开了重要的一页——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挂牌成立。这一新部门的成立,被比喻为“诗和远方走到了一起!”大家纷纷点赞,称此举戳中了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历史传统,到“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的现代追求,再到现在的“诗与远方终于在一起了”的美好期待……伴随着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社会各界、行业内外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关注越来越高。

   文化与旅游融合水到渠成

  文化和旅游关联性强、渗透性高,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和融合发展优势。

  在我省,文旅融合的探索早已有之。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全省文化旅游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各地掀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热潮。以举办重大节庆活动为依托,进一步做大做强青海文化旅游节等节庆会展活动,带动青海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为文化旅游产品提供展览、展示、销售平台。引导开展区域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指导各地办好品牌节庆活动,形成“一地一品牌、一地一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为推进全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有关部门出台大量政策措施,推动“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文化与旅游,“诗与远方”融合,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众所周知,青海气候独特、山川壮美、民俗多彩,文化旅游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多元性,而且具有原生态、区位性和后发性等巨大潜力。现有世界级旅游景点11处,国家级旅游景点52处,具有开发前景的旅游资源400多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项,国家级非遗名录73项,省级非遗名录253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8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9名;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果洛)、藏族文化(玉树)等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5处。

  近年来,我省文化和旅游部门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历史机遇,围绕文化旅游名省建设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一个定位、两个方向、五三布局、十一大关系”旅游发展新理念,全省文艺创作生产日渐繁荣,文化遗产保护取得重大进展,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振兴战略,全省文化旅游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大美青海”品牌形象推广取得突破,文化旅游业正加速成为全省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增收富民的美好事业。

   走向更有诗意的远方

  1月22日,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海东市政府签署了共建省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协议——这是省文化新闻出版厅挂牌成立后为推进全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签订的首个共建协议,标志着我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率先在海东市启动,由此也正式翻开青海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现代文化旅游事业正在成为推动我省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精髓,彰显青海高原文化魅力的全新渠道。

  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人告诉记者,2019年,全省文化和旅游部门将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找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形成发展新优势。

  我省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文化工作方针政策,研究拟订文化和旅游工作政策措施,统筹规划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实施文化资源普查、挖掘和保护工作,维护各类文化市场包括旅游市场秩序,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等。

  我省将牢固树立文化旅游“一盘棋”思想,围绕文化名省、旅游名省建设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打造全域旅游产业改革创新区;推动“旅游+”“非遗+”工作,进一步优化要素配置,延长产业链条;在全省组建100支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团队;命名100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扶持壮大100个非遗传习中心(所);扎实推进省江河文化博物馆,省博物馆提升改造、文化惠民卡等重点项目各项前期工作;推进“厕所革命”,利用4775万元在全省范围内新建改造旅游厕所180座;做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举办2019青海文化旅游节;结合传统节庆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平台,广泛开展主题传播活动,推进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与曼谷中国文化中心开展“部省合作”项目,组织参加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合作、会展等相关工作。

  ……

  让我们共同期待!(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