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成为社会共同事业

08.10.2016  13:35

  如何更好地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管理,已成为各界关心的话题。11月2—3日,“从历史走向未来——亚太地区历史遗产与文化景观保护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表示,今天谈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不再是政府的“一家之事”,也不是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的“一人之言”,而应该成为社会共同的事业。

  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建构过程中,经历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次碰撞。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遗产研究所教授朱光亚表示,对文化遗产价值和相关信息来源可信性的评价标准,因文化而异,甚至同一种文化内也存在差异。本着对文化尊重的原则,对不同文化遗产的分析与判断,必须首先在其所在的文化背景中进行。

  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定位是什么?朱光亚认为,应当是文化生活、文化享受以及精神家园的建设。“文化遗产分为物质与非物质,而我更愿意用‘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的表述。”在世界文化遗产类型中,无形文化遗产具有更广泛更持久的生命力。最为重要的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克服时空的碎片化,从更为广阔的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待和思考。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处于重大转型时期,从城市规划到城市建设越来越强调更新意识。同时,文化遗产资源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如何寻找保护城市文化的路径,成为当前中国城市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与会学者表示,文化遗产保护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映照着当代人如何看待历史和以怎样的方式将历史引向未来。中国的文化遗产类型非常多样化,过去在保护方法方面是有所欠缺的,而现在需要充分认识和研究文化遗产的差异性,从各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吸取经验,利用新的技术和方法领域的一些突破,建立起一个既十分有效、又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框架。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既需要本国特色,也需要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开展跨文化学习,这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提出的实际需求。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