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实现“四个转变” 不断促进文明发展──我省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成果丰硕

05.12.2017  01:37

第二届“最美青海人”颁奖典礼。

我省两百名爱心妈妈情牵孤残儿童现场认领毛线。

西宁创城小手拉大手感人场景。(本版图片均来自资料图片)

今日视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

近年来,我省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发展,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文明之花盛开,人民群众共享,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构筑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大受益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近年来,我省紧紧抓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加大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力度。明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作为新闻媒体宣传的工作重点,省内各媒体综合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各级宣传部门组织宣讲队伍深入到基层和广大干部群众中进行宣讲,并开展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大讨论,在讨论中增进共识、凝聚合力。各地把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融入道德讲堂活动中,广泛开展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牧区活动。组织开展公益广告大赛,创作和展示通俗易懂的核心价值观广告。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接地气的作品和文艺演出,成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通过广泛选树先进典型来增强示范力和影响力,引导人们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班玛红军沟等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干部群众接受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阵地。

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工作和生活中。在实践中,把核心价值观作为文明青海建设的精神航标和力量源泉,推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把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着力在巩固、深化、拓展、延伸上下功夫,着力在思想引领、道德培育、精神塑造、文明提升上下功夫。一系列“接地气”的举措,不断加深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道德讲堂、公益广告、文明劝导、文明交通等“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如火如荼;“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等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深入开展;传统节日成为“爱国节、文化节、道德节、情感节、仁爱节”,成为建设精神文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响亮品牌;通过身边好人、最美人物的选树,把许多平凡故事演绎成传递真善美的永恒。如今,在青海大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高飘扬的旗帜,已经成为思想引领、道德培育、精神塑造、文明提升的标志,不断促进着公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文明青海”建设呈现全面推进蓬勃发展持续深化的良好态势

“文明青海”建设是一项覆盖面广、持续时间长的系统工程,大大提升了青海文明形象。

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组织开展全国、全省道德模范推荐评选和传播活动,开展“青海好人”“最美青海人”评选表彰活动,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道德领域先进典型,构筑起了传承和弘扬青海精神的道德高地。通过编发《道德讲堂》《善行义举榜》《最美青海人风采录》《最美家庭故事汇》等书籍,引导干部群众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讲道德、守规矩、重家风,在全社会营造了见贤思齐、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印发《青海省关爱道德模范、青海好人实施办法》,体现党和政府对先进典型的关心关爱关照。

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全社会普及工作生活、社会交往、人际交往、公共场所等方面的文明礼仪规范,引导人们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规则,建立和谐清新的人际关系,抵制不良庸俗习气。深入开展优化环境、文明养成、共铸诚信、创建品牌、繁荣文化、科学普及、容貌整治、环境保护、奉献爱心、健康成长等十大活动,注重把外在活动的开展转化为内心世界的塑造,着力提升人的文明素质和高尚情操。强化问题导向,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的治理行动和专项教育,扶正祛邪、激浊扬清。在政府机关开展“公开承诺、亲切服务、依法行政、文明办事”活动;在窗口单位开展以优质文明、服务为主题的创建活动;在交通行业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开展交通安全文明行动;在旅游行业开展“创文明旅游景区、做文明旅游人”活动;《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规引导人们提升网络文明素养,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知恩感恩教育,深刻彰显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守望相助的美好品格。持续推进社会文化净化、“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建设和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在未成年人中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优秀童谣传唱、童心向党歌咏展演、“向国旗敬礼”网上签名等一系列活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持续改善。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改进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迈上新台阶

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其特有的生机和活力,吸引着广大人民群众以高昂的热情积极参与到优化社会环境、建设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中。近年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创建工作,把创建工作作为惠民工程和推动全局工作的“一把手”工程。各级人大、政协多次组织代表、委员视察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层一线,追踪群众反映的热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推动解决难点问题。各级文明委、文明办及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机关、部队、企业、学校、社团组织的骨干带头作用,发挥村委会、居委会等自治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发挥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社会知名人士等重点人群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了强大工作合力。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公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文明城市为载体,以塑造美丽整洁的生活环境、规范有序的社会秩序、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形象和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一座座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广大市民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成效。行人乱穿马路的情况日渐减少,公交车上礼貌让座,乘电梯、购物、买票、就餐自觉排队随处可见,文明正逐渐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广阔的乡村也向着美丽的未来进发。近年来,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以文明村镇为载体,以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为目标,不断推动农村牧区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进发,在开展移风易俗、整治村容村貌、丰富文化生活、促进农牧民增收等方面积极发力,激发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文明之花”在广大农牧区竞相绽放。文明家庭创建以“五星级文明户”创建为品牌,突出核心价值观引领,突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广泛发动群众,注重树立典型,创新工作机制,分类压茬推进,把“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打造成精神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和示范工程。目前,全省共评选“五星级文明户”12万余户。在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中,着力在提高员工素质、涵养职业操守、培养职业精神、完善规章制度、树立行业新风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提升了行业、单位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通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大提升了环境文明、秩序文明、行为文明,人们的道德情操、文明境界得到升华,文明礼仪、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展示了当代青海人讲文明、重品行、团结和谐、诚信友善的精神风貌,涌现出一大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具有示范作用的先进典型。2016年,全省有5户家庭荣获第一全国文明家庭,23个城市(县、区)荣获省级文明城市(县城、城区)称号,55个村镇荣获省级文明村镇称号,9个行业荣获省级文明行业称号,544个单位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2017年,17个村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40个单位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3所学校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10名个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及提名奖,6个集体和个人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称号。特别是经过全市乃至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西宁市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是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生动实践和出彩篇章,既是西宁全体市民的荣誉,也是对全省精神文明建设新变化、新气象的充分肯定,实现了我省全国文明城市“零”的突破,在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视点短评

精神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批批体现青海精神、模范践行党的宗旨的重大典型不断涌现;一个个道德模范把平凡故事演绎成传递真善美的永恒;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校园、“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持续推进,构筑起一道道亮丽秀美的文明风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逐渐在青海大地播种、生根、发芽,盛开了绚烂的文明风尚之花,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

精神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从“两弹一星”精神到“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从“人一之,我十之”实干精神到玉树抗震救灾精神……这些由党传承、人民书写、薪火相传的精神品格,是青海各族人民追求发展进步强烈愿望的生动写照,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新时代要有新的精神面貌。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当前,全省上下正以“四个转变”推动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按照省委确定的“一个同步,四个更加”奋斗目标阔步前进,我们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注重典型示范引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青海高地、中国价值青海品牌、中国力量青海声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精神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站在新的起跑线上,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广泛凝聚正能量,释放出无穷活力,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魏爽)

故事传真

用孝心和坚强撑起一个家 ——记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白永皓

他是一个“90后”,从“儿子”“哥哥”到“家长”“护士”,他用孝心、爱和责任支撑起一个风雨飘摇的家;面对家庭的重大变故,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中华民族恪守孝道的美德,上演了一场人间大爱,为家庭、为社会树立了好榜样。

“能够荣获全国道德模范这项殊荣,对我是一个巨大的激励和鞭策。特别是在人民大会堂和那么多全国各地的道德模范一起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更让我感到无比的激动与感动。”白永皓高兴地说。这位来自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班家湾村的小伙子,1.9米的大高个,腼腆的笑容,清秀又阳光,现在是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大四的学生。这两天,他和往常一样,白天上课,业余时间都在准备年底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忙碌又充实的生活里他每天晚上都会抽出时间用微信和妈妈视频联系。

故事要从2014年的6月说起,这一年白永皓21岁,一场飞来横祸打破了生活的宁静与美好。父亲遭遇车祸当场被夺去生命,母亲因胸椎三四节压缩性骨折导致高位截瘫。“完全没有时间让我去学着接受,我能做的只有面对。”他一边料理着父亲的后事,一边处理车祸后事宜,同时还要照顾伤残的妈妈。面对自己学业还未完成、妹妹大学在读、家庭没有收入来源的状况,白永皓做出了属于一个男子汉的抉择:让妹妹继续上大学,自己休学在家照顾母亲。

时间在白永皓对母亲的细心照顾中缓缓流逝。2015年8月,休学一年的白永皓眼看开学在即,可母亲的身体尚未好转,他心急如焚。就在这时,他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勇敢的决定——背着妈妈上大学。在西安,他在学校附近租了套房,添置好必备的生活用品,开始了一边照顾妈妈一边上学的生活。自从背着妈妈重返校园后,他变得更加忙碌。在给妈妈做护理的过程中,白永皓学会了按摩和抽血。高位截瘫,大小便失禁,手术后的母亲易得并发症,需要极其精细的照顾,白永皓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每当闹铃响起,白永皓会准时醒来,给妈妈导尿,帮妈妈洗漱、准备早饭……妈妈每周都要做凝血检查,他就自己从网上学会抽血,每次抽好送到医院;不会做饭,就从网上看视频学着做;不会做家务,就让妈妈教,自己边学边做。

“虽然生活很苦很累,但是每天都能看到妈妈在自己的身边,我就感到满足。每次回到家,能像大家一样喊声妈妈就是最大的幸福。”白永皓每次说到妈妈都眼含热泪。逢寒暑假,白永皓带着妈妈回到老家,放假归来的妹妹负责照顾妈妈,他起早贪黑地打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

2017年春节,白永皓考虑母亲的身体状况,和刚刚大学毕业的妹妹白永娟商量后,将母亲送回了老家休养。如今的他,已可以很好地平衡生活与学业之间的关系。妹妹大学毕业后在家一边照顾妈妈,一边准备参加各类招聘考试,妈妈的病情也逐渐稳定。

“无论生活有多难,我必须把妈妈带在身边。只有她在,我们才有家……”谈到未来,白永皓说,为了更好地照顾妈妈,他打算放弃专业对口的野外工作,争取考上公务员回到家乡。(魏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