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构建全域青海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对于青海而言,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未来的青海,坚持空间优化、区域协同、城乡统筹,从更高层次、更宽视野推进“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战略,重点解决区域城乡发展差距大、新型城镇化水平较低、区域互动发展程度不高等问题,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不久的将来,一个乡村振兴、城乡统筹发展、区域经济更具活力的一体化全域青海,必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梦想就在前方,我们渐行渐近。
代办协办志愿者正在做登记。
每周两次的社区环境大扫除。
夏果滩社区里的服务大厅。摄影:洪玉杰
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因地广人稀,人口居住分散,国家惠农政策和补贴的落实困难等原因。基础数据缺失,2014年开始开展的网格化管理服务建设覆盖面有限,从2016年开始,杂多县率先将网格化管理转型升级为组团式新型服务模式,按照“建立组团式新型服务体系,创新城乡社会管理模式”的理念,将全县的管理单元网格划分为若干组团,并大力推进管理区域的城乡一体化全覆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曙光在前头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人耳目一新。从城乡发展一体化到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说,这是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发展的一次转型,或者说是一次升华。
西宁市湟中县共和镇苏尔吉村,针对村里老百姓守着“金土地”却端不上“金饭碗”的问题,将调整产业结构作为突破口,结合实际,集中连片种植露天蔬菜,鼓励农民到合作社入股,激活了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实现了让贫困户脱贫、让经营者获利、让农户受益,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冬日的苏尔吉村寒风凛冽,眼前,却是这样一番场景:一条条道路笔直洁净,修建的广场上村民们笑声连连,一座座农家院落干净整洁,一排排内容丰富的文化墙引人注目……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一曲曲和谐的“乐章”,无不彰显着苏尔吉村群众生活的惬意。
让村民搬进高层过城里人的生活,让城里人租农家小院享受田院生活,这不仅是苏尔吉村村民的梦想,这也是全省各地农牧民群众共同的愿景。
夜幕降临时,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将军沟村的康海熬老人总喜欢出去串个门,可常常担心夜黑走路摔跤。如今,看着村里新安的太阳能路灯一到晚上便灯火通明,康海熬的脸上就乐开了花。因病致贫的康海熬一家,去年得到一份年收入1.6万元的护林员工作,再加上产业扶贫资金带来的牛羊养殖,最终成功脱贫。
行路、吃水、上学,解决看病难及看病贵、巷道亮化、兴建文化体育广场和标准化村级党员教育活动场所,家家户户都用上太阳能,村民不出门也能知晓天下事……在青海,越来越多的村庄像将军沟一样,旧貌换新颜;越来越多的农民像康海熬一样,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青海正在努力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区域协调发展着眼全省“一盘棋”
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要加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力度,就要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构建城乡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青海集西部、高原、民族、贫困地区为一身,城区、农区、牧区发展差异明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其突出。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是青海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下好“十三五”发展的全省“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决战制胜的要诀。
2017年深秋的一个下午,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赛来塘镇寄宿制小学一年级学生孟尕,望着与学校一墙之隔正在修建的新学校,满脸都是笑容。
今年夏天孟尕就可以和同学们搬进新学校读书了。问及最喜欢新学校的什么时?孟尕手指着塑胶风雨操场,开心地笑了。新校园不光有塑胶操场,还有图书室、室内篮球室、多功能室,还有孟尕想都没想到的食堂和洗浴室。
比起现在土木结构的几排平房,房前只有“巴掌大点”的活动场地,赛来塘镇寄宿制小学教务主任玛海吉说,总投资3130万元的新校园,称得上是实现了跨越。
区域协同、区域共同,在我省藏区教育、医疗、卫生条件的优质改善,应该是最真实的体现。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东部城市群加速崛起,成为兰西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全省发展的先导区。
西宁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外环内网”交通格局基本形成。
海东核心片区建设全面推进,产业园区发展取得明显突破。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初具规模,资源综合开发、产业耦合发展步伐加快。
环湖地区生态旅游、现代生态畜牧业成效显著,青南地区生态保护与发展和谐共进。
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青海正在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新型城镇化落脚以人为核心
走在海东市平安区的古驿大道上,六车道的柏油马路宽阔平整,道路两旁,商铺等建筑物均统一安装节能窗和保温墙。夜幕降临,璀璨绚烂的亮化工程将古驿大道装扮得十分美丽迷人。
这是海东市拉开城市“骨架”,提升城市品位,建设幸福宜居新城的一个缩影。
过去老人们常说,农村和城市,有着天壤之别,生在城里才有福气。今天,海东市34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全面拉开,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34%提高到40%,建设高原美丽乡村351个,地下综合管廊、道路桥梁、给排水管网、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高铁新区等一批房建项目基本建成,三级综合医院、“两馆五中心”等公共服务项目进展顺利,城市与乡村的界限在这里渐渐模糊。
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是“全域青海”规划建设理念的核心要义。
2017年,我省加快新型城镇化体系建设,通过有条件的县撤县建市和城市体制的转型升级,完善和提升城市和重点城镇的承载和辐射能力。同时,加快东部城市群建设,积极构建兰西城市群。采取“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城+中心城镇”的发展模式,城镇融合、共兴共赢,努力形成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的开放型城镇体系。
截至目前,全省32个美丽城镇、近1500个美丽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城里的“新鲜玩意”“下乡”,农村的农副产品“进城”,城与乡,乡与城,正在发生着融合发展的美丽锐变。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这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今天,我们看到:西宁,正在以绿色发展、宜居宜业宜游为目标,加快建设多巴城市副中心,打造核心增长极,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海东,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海西,实现转型发展,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示范区。
海南、海北等环湖地区,加快特色化发展,建成全省生态旅游、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示范区;玉树、果洛、黄南地区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建设,努力建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绿色生态产品供给地、特色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格尔木、德令哈、玉树等区域性城市正在不断壮大,“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设持续强化,特色小城镇,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新型城镇化格局正在形成。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如今,随着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全面推进,高原大地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