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推动“黄河彩篮”发展驶入“快车道”

20.12.2022  08:02

 

 “黄河彩篮”大棚中的特色优质无公害果蔬。 陆广涛 王湘琳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沿310国道向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行驶,公路两侧的白杨树高大挺拔,成片的冬小麦映入眼帘,在“黄河彩篮”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园区),一排排日光温棚整齐排列,蔚为壮观,大棚内郁郁葱葱,西红柿、黄瓜、西葫芦等20个品种的反季节蔬菜正在开花挂果。

  查汗都斯乡位于黄河谷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地相对富集且肥沃,水利灌溉条件优越,区域无重化工企业,无大气、水源、土壤污染,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园区就坐落在此。

  “大家动作快一点,拿好宣传册和走访登记表,按照分工,各负其责,在确保不耽误种植户劳作的同时,把稳产增收、病虫害预防等知识送到每一座大棚内,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政策落实得坚决一点、快一点,群众就能早一点得实惠,多耽搁一秒,群众的获得感就会减一分……”

  仲冬时节,寒意渐浓。简短的晨会结束后,园区管理委员会党支部书记、主任马建斌带领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种植大棚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并向种植户讲解病虫害预防知识。而这样匆忙和充实的工作计划,是近一段时间里,马建斌和同事们再普通不过的“日常”。

  在一座陇椒种植温棚里,新种植的陇椒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忙着采摘称重装箱,网络达人通过直播间带货吆喝,网友分秒必争“云上”下单,快递小哥“快马加鞭”及时送达,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组织专业人员对陇椒种植技术进行改良和提档升级,陇椒的产量、品质得到了提升,种植期也缩短了,每栋大棚的产量能达到6000公斤以上,按照每公斤4元的价格计算,每栋大棚年产值可达2.4万元以上,供应期也由原来的40天延长到300天左右。同时加大与电商平台的深入合作,‘线上’‘线下’销售齐头并进。”马建斌介绍的同时,打开手机相册展示着市民在各大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抢购陇椒的场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近年来,园区依托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量充足的地理优势,加之区域内无重化工业,无大气和水源污染等特点,瞄准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直接引进欧洲最现代化技术,加大对设施农业日光温室高效利用、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蔬菜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水溶肥研究开发、设施农业信息化等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加快引进新品种,试种了日本波姬红、法国布兰瑞克等无花果品种、麒麟瓜、树莓、“博洋9号”等果蔬类新品种。

  种植户程继法一边采摘着已经成熟的西瓜,一边给无花果放置营养包,忙得不亦乐乎,他说按照生长规律,再过两周,无花果就会成熟。在无花果树下套种西瓜的技术,还得感谢园区技术人员的悉心传授。

  身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庄稼人,程继法直言,十年前,由于思想保守加之经济条件差,他和祖辈们只会种植一些普通农作物。今年学习了科学种植,他才敢尝试套种,如今瓜果长势喜人,这离不开温室大棚内配套的水肥一体种植现代化设施系统和技术员们全天候的跟踪服务。

  如今,园区内像程继法这样的种植户共有80位,园区内的蔬菜瓜果从年初开始陆续上市,截至目前已产出各类蔬菜4500吨,疫情期间共向县城各大超市运送各类蔬菜达80吨,向省内外运送各类蔬菜800吨,全力保障了疫情期间的“菜篮子”市场供应保持稳定。

  “深入生产一线,田间地头,送技术、送服务,努力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不断提升蔬菜综合生产能力,切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我们园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我们投资520万元实施了‘黄河彩篮’产业园区主干道路黑化项目,建成后将切实打通运输‘中梗阻’;投资60万元实施完成了‘黄河彩篮’产业园区旧棚改造项目;投资30万元实施完成了‘黄河彩篮’产业园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项目,修建了两座大型公用厕所,解决了园区‘如厕难’问题,园区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说起园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建斌由衷地感激党的好政策带来的真实惠。

  “我家0.27公顷的土地流转到了合作社,一年可以领到5400多元的流转费。平时在家也闲着,农忙时就在基地里干活,一个月有两千多块钱的收入。”大庄村党员马诚是“黄河彩篮”的老员工,谈起现在的收入和生活,他喜笑颜开。

  据悉,项目所在地的大庄村、中庄村流转土地近133公顷,流转金达到250多万元,受益农户达800余户,辐射带动周边17个村近200余名脱贫户等低收入群众到“黄河彩篮”就业,人均月增收2500元,务工年总收入突破500万元。实现了一份土地“流”出去,多份收入“赚”回来的产业发展新路子,为群众就业、增收开辟了新路径,提升了造血功能。

  此外,园区还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将林果采摘游作为重点,进而推动棚室基地的发展。每到采摘季节,大批游客和市民纷纷来到基地大棚,采摘新鲜成熟的水果、纯天然无污染的蔬菜,尽情体验农田大棚丰收的喜悦。如今,基地果蔬大棚,真正成了种植户们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为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园区还建立了“党建+企业服务+农户种植管理”的互通管理模式。由企业承包设施温棚进行工厂化育苗,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服务,由园区管委会全程跟踪服务,全年全天候生产,四季均衡供应。在党建引领下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突出农旅融合导向,集旅游观光、休闲采摘、生态教育于一体,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引擎;全方位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仓储、营销链式发展,聚力打造“黄河彩篮”“升级版”。

  如今,“黄河彩篮”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成为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试验示范推广的样板园,如一颗明珠般屹立在黄河岸边,折射出乡村产业振兴的希望之光。

  党的二十大为乡村振兴描绘了新蓝图。“作为‘三农’技术服务人员,我们要把奋斗的足迹留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围绕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地的目标,坚持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撬动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形成以反季节蔬菜为主的‘四季有菜、错峰上市’的市场新业态,走出一条产业鲜明、宜业宜居的和美循化高原现代农牧业产业发展之路。”马建斌说。

  【记者手记】科技赋能“黄河彩篮”提质增效

  仲冬时节,寒意渐浓,但“黄河彩篮”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一栋栋温室内却温暖如春。

  种植户程继法一边采摘着套种在无花果树下成熟的西瓜,一边给无花果放置营养包。他高兴地说,得益于温室的精确温控,再过两个星期,棚里的无花果也能采摘上市了。强烈的室内外温差对比不仅是因为温室调节作用,更是因为温棚内设立了全自动气温调节系统。

  现如今,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一大批富含科技的新设备、新技术正在逐步被广泛应用,扭转了此前传统农业依靠人力为主的生产模式。今天,依靠智能感知设备实现农业管理智能化,极大地增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黄河彩篮”产业园,随处可见的智能化高科技设备以及保温设施、水、电、暖、保鲜、防护等辅助工程,加之农业物联网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举措,让这里处处闪耀着“智慧农业”之光。

  科技强则农业强,科技兴则农业兴。园区管理委员会党支部书记、主任马建斌介绍,“黄河彩篮”产业园内集成了国内外最新的农业生产新理念、新技术、新品种,融合新材料、新装备,实践了以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和“互联网+”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成为全省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试验、示范、推广的样板园,成为海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园。

  园区加强与科研院所和技术团队沟通合作,有效引领和扶持种植户在发展传统蔬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578栋日光节能温室和2万平方米智能连栋温室,加大对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蔬菜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水溶肥研究开发、设施农业信息化等技术应用,培育新型品种,扩大种植规模,试种了日本波姬红、法国布兰瑞克等无花果品种、麒麟瓜、树莓、“博洋9号”等果蔬类新品种,将“黄河彩篮”打造成集生态采摘、农耕体验、休闲娱乐、科普实践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有效带动农业增收、农民致富。

  此外,为激发强大“活力”,园区建设了6套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和工厂化育苗系统,开展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打造了智慧农业云平台和“黄河彩篮”溯源体系,实现电脑端、移动App客户端远程监测和控制。

  在加强科技投入的基础上,园区还不断加强农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采用邀请专家棚间指导与集中授课相结合、开展技术培训和实操演练等,加强务工人员培训,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农民,服务基地生产种植,提高种植经营水平。

  发展理念跟进市场、设施设备全面升级、技术人才不断投入……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黄河彩篮”产业园挥动“科技的翅膀”精耕“希望的田野”,描绘出了一幅最具发展潜力的现代农业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