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一曲秦腔长精神

09.02.2018  08:43

  青海新闻网讯

  在互助土族自治县文化馆,有一支秦腔剧团,剧团演职人员都是当地农民,其中年龄最大的73岁,最小的19岁。凭借着对秦腔的热爱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他们由业余的秦腔戏迷队迅速成长为能够独立上演专场演出的农民剧团,每年为全省各地的乡亲们演出近160场。

  前几天他们还是钢筋工、水泥工、电工、木工、农民……但这几天,却化身为秦腔演员,亮相于各个舞台,唱念做打样样精通,给观众带去一场场文化盛宴。

  这支特殊的秦腔业余剧团由52名票友共同组建的,因为喜欢秦腔,大家在互助县文化馆的组织下,召集原有各乡镇的6个业余剧团,成立了这支秦腔业余剧团。

  剧团从2011年组建以来,先后创作排练和演出具有土族特色的现代秦腔小戏《兰索姐回乡》、传统戏剧《铡美案》《杨门女将》等38个剧目。这支纯农民戏剧艺术团队,近期又有一部体现土族历史和土族英雄人物的秦腔传奇剧《土族元帅》开演,去年年底,“互助秦腔”已成功申报为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

  虽然平时工作忙,但只要剧团有需要,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齐聚互助县文化馆排练大厅。剧团按照“养团不养人”的模式开展工作,团队设备、培训由互助县文化馆负责,文化馆不为演员提供薪酬,演员的薪酬全部由演出费用支出。

  即便没有基本工资,但因为对秦腔艺术的热爱,他们都会一心扑到培训和演出中,利用培训的机会不断学习,在排练中相互学习。

  “我从小跟着爷爷唱秦腔,以前在互助县林川乡韭菜沟村,老人们自发成立的秦腔剧团,每年过年都和哥哥、嫂子、妹妹一起演出。”现在,没有排练时,他在木工厂打工,妹妹在化妆品店做销售,只要剧团有需要,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赶回剧团。

  尽管排练、演出费时费力,可每一个人都是激情饱满。今年48岁的演员雷延章在《土族元帅》中扮演弓箭手、抬刀手、蕃将、家园、土族百姓、汉族百姓等,一共担任了6个角色,也是剧中担任角色最多的演员,在演出过程中,一个角色饰演完要立马换装,一分钟都不能耽误。“因为喜欢,所以不感觉累。”他说。

  现在,秦腔演出已经变成雷延章的一项副业,每年的演出一场不落,通过参演秦腔剧,还能有不少的收入。“现在演出越来越多,基本一年演出下来,能挣一万元左右,也能适当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另外打工也能挣些钱。”

  更吸引雷延章的是每年开展的专业培训。“去年,我们去西安艺术职业学校专门学习秦腔,我对化妆比较感兴趣,通过专业老师手把手教,现在也比以前化得更细致了,做念唱打的基本功也更扎实了,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秦腔的魅力。”说起唱戏,雷延章感慨:“只要剧团有需要,随叫随到!你问我为啥?唱戏去,高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