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我们有了温暖的家”
民乐苑,是格尔木市规模最大的廉租房小区,远远望去,黄白相间的楼体美观大方,略带欧式风格的楼顶设计看上去很显“档次”。
谭兴兰一家三口,就居住在这里。屋子虽然不大,只有五十平方米,但爱动手的她把它收拾得整整齐齐,窗明几净,温馨而舒适。几盆鲜嫩的绿植,在寒冷的冬季里透出浓浓的春意,讲述着主人对生活的热爱。
能在漂亮的楼房里拥有一套房子,能动手把家里收拾得漂漂亮亮,做个像模像样的女主人,这样的日子,谭兴兰曾经盼望过很多年。
“我是2010年搬到这里来的。以前我们家的房子就是破平房,很多该有的东西都没有。”谭兴兰说。
没住过老式平房的人,也许很难体会那种不便。当时,谭兴兰家居住在格尔木农场的一个小院里,就拿最简单的上厕所来说,解个手还要去院子外面的公共旱厕,那个旱厕脏兮兮的,夏天味道太大,熏得人受不了,冬天的晚上更遭罪。地上有冰的话,看也看不清,急匆匆地很容易滑倒。所以,他们晚上都不怎么敢喝水,能不去就不去。谭兴兰爱干净,更是不愿意去那个厕所。
屋里没有暖气,冬天只能靠煤炉取暖,十分不便。由于居住条件不好,谭兴兰甚至在坐月子期间落下了病根,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两口子不是没想过买套房子,哪怕小一点,也比平房好。但谭兴兰身体不好,没法出去工作。全家就靠老公一个人在外面打零工,收入少,开销多。特别是小孩上大学以后,家里更是吃紧,自己存钱买房子是不可能的事。
“一搬到这个房子来什么都有了,在家上卫生间的感觉真好”,话题转到现在,谭兴兰的情绪马上高兴起来。“我们是真的吃过苦的人,所以我很感谢政府,给我们这套廉租房,让我们有了个温暖的家。”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她很满足。
和谭兴兰一样,在格尔木,从2008年开始,已经有2万多个中低收入家庭住进了便宜的保障房。在他们入住之初,天然气、有线电视等设施就已经安装完毕,每到寒冷的冬天,房里的暖气总让人倍感舒适。而这份舒适和暖意,正是政府在不断分享的改革发展成果。(黄瑾辰 李莎莎)
科沙堂,时逢新年话变迁
新年到,人欢笑,沿着宽宽的柏油路刚走到科沙堂村口,一群欢呼雀跃的孩子,早已把新年的喜庆洒下了一路。
“现在的日子过得都舒坦,再不高兴还要啥哩?”说笑中,老村支书洛巴将我们迎进自家院内。
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科沙堂村,位于黄河东岸,全村共有84户,耕地450亩,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移民村。过去的科沙堂村山大沟深,地质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整体搬迁后已经废弃。
如今的科沙堂,东面的山坡上,新建的高速公路沿着东面的山脊向远方延伸而去,西面的谷地里,蓝盈盈的黄河水蜿蜒南向,宛如飘带,村里是清一色的藏式新居,拍油路贯穿其间,路灯是节能的,广场上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村级便民综合服务中心和小学校园如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镶嵌村中。
照洛巴的话说,党和政府对他们村上人好啊!每家修了80平方米的砖混房,建了围墙和大门,通了水电,修了厕所,硬化了道路,立了标志牌,砌了垃圾池,在村里村外种了树,给村上建了党员活动室和幼儿园,建了广场,置办了健身器材,还在村外修了防洪坝,配套了灌溉渠系……
易地扶贫,解决吃住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现如今,精准扶贫正在科沙堂村按部就班地推进着,着力于产业发展、金融贷款、智力劳务、设施建设、整村推进、社会参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组织建设,科沙堂村早已成为尖扎九大扶贫模式的试验田。
倒上茶水,让过糕点,洛巴感慨道,“今天你们都看到了,去年许多村民翻修了旧房,今年全都搬进去了,都是实木房,一院房可要花几十万元呢,想想当初扶贫局的干部们动员搬迁时,大家还都舍不得走,现在真觉得有些好笑!”
说起村里的变化,来老支书家串门的村民们也七嘴八舌地接过话茬。
“今年过年,村里又添置了不少私家车,外出打工回来的年轻人,他们买东西用的都是手机,我们真的跟不上了。”仓周老人说道。
“是啊,现在村里的年轻人之间拜年都是在手机上发红包,要么就是每个人凑些钱去县城的饭馆里吃顿饭,他们在一起说的那些时髦话,我们都已经听不懂了。”多杰感慨道。
今天已是正月初十了,新年的种种新气象,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弥漫开来,夹杂着满桌饭菜的香味,夹杂着老人们的开怀大笑,让我们深深感到科沙堂村十足的年味儿。(姚斌 公保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