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挺立在枸杞地里的学校

18.02.2016  09:16

  10年前,地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瀚海戈壁上的都兰县宗加镇,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远小镇。随着我省“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生态发展战略越走越实、越走越好,宗加镇手托红、黑枸杞两枚“棋子”,让这块偏远之地风生水起,“诺木洪枸杞”的品牌,使宗加镇的每一寸土地越来越有“含金量”。

  刚迈过春天的“门槛”,四周无遮无拦的宗加镇依然寒风凛冽。浓烈的年味还没散去,枸杞地里已见到在为枸杞树修剪枝条的忙碌身影,抢先在“春头儿”经营一年的收成。在这个节口,最先走出家门与枸杞种植户一起忙起来的,还要数位于几个枸杞种植大队中间的“诺民小学”的教职工们。

  穿过正在成形的街道和近两年不断拔地而起的两层楼群之间,入巷不远处,一幢新建不久的四层楼房在周围格外招眼,楼后上空飘扬的红旗让这里成为一个“地标”,这里便是周边500多枸杞种植户子女上学的诺民小学。

  校长马成德是一位年届五十、有三十多年教龄的中年人,在5年前开始建诺民小学,他就成为这里的当家人。他说,诺民小学刚建时,与他一起调来的有十几位老师,教室和两人一间的老师宿舍就是几排平房,学生只有几十名。

  因为师资缺乏,老师往往是刚从这个教室出来又走进另一个教室,刚上完一年级的课又登上六年级的讲台……虽然这里有了前景光明的“一流产业”,却因为没有与之匹配的“孩子的书桌”,有些种植户就宁愿舍开手里的“摇钱树”,搬到孩子能就近上好学的地方另谋生计。孩子们上学的“头疼事”,扯着从海东等地迁到诺木洪种枸杞的农户们“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后腿。

  “有了一流的产业,更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跟进步伐,孩子的成长不像地里的枸杞能尽快见效,那是百年大计,谁也耽误不起。”有了这样的理念,诺民小学在党委政府“要风给风、要雨给雨”的支持下,向办成“一流小学”迈进。

  在枸杞产业引来火爆,宗加镇寸土寸金的土地上,专为诺民小学辟出了占地近百亩的校园,修建了近乎是“城里孩子”才能享受的教室、操场,去年又投入巨资新建了70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并根据小学的特点,在校园一角为年幼的孩子开辟出儿童乐园,并在眼下已开始筹划学校信息化教育项目。师资力量也在源源不断地输入,在教师选派上也是优中选优,为的也是让种植户的子弟们,在家里通过种植枸杞隆起腰包的同时,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

  家与诺民小学相距不远的枸杞产业二队党支部书记马庆明的两个孩子,都在诺民小学上学。在马庆明看来,学校办得越来越好,解了大家的“一块心病”,这样就可以一心无挂地铺到枸杞地上,既能种好枸杞、过好日子,又在政府操心中培养了孩子,产业发展和民生的改善,这两只手才紧紧牵到了一起……

  朴素的心思,让人隐约咂摸出,这似乎就是宗加镇的种植户们心中的“共享”和“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刘法营)

   “村晚”有了“新变化”

  “走,快看节目去!往年都是在电视上看春节晚会,现在可好了,村里举办了自己的春节联欢会,这事真新鲜。虽然没有明星大腕,但我们却能在现场看,可热闹啦。”2月15日,正值农历正月初八,一大早,西宁市城北区二十里铺镇双苏堡村村民携家带口,举家出门,纷纷往村文化广场走去。

  秀独唱、挥长袖、舞身姿……当天,一场由村民们自己筹办、自己参与演出的新春联欢会,在村里热闹开演。演出在曲艺《刘海洒金钱》欢快的节奏中拉开帷幕,青海小调《老来难》、现代舞《张灯结彩》、《喜婆闹春》、小合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电子琴独奏《走进新时代》等节目在乡亲们的阵阵掌声中一一上演,也为这个春节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息。

  “虽然没有专业演员,但是村民看着自己熟悉的面孔站在舞台上,心情还是很激动的。”台下的村民张世莲高兴地说。为了办好这台自编自导自演的春节联欢会,村民们拿出平时跳舞、扭秧歌的热情,唱出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捧出一道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表演《八仙过海》节目的演员刘发忠说:“虽然为了这场演出,我排练了十多天,累是累了些,但我也实现了自己多年的舞台梦,值了。”

  “听说村里要举办自己的文艺演出,很多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和农闲在家的妇女早在一个多月前,就纷纷出谋划策、编排节目、筹措经费,共同举办这台属于自己的盛会。”据村主任薛玉邦介绍,以前村里过年过节都是请别人来演出,或者干脆没有演出,这几年,借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村里有了自己的文化广场,软件硬件都大变样,村民们尝试着自编自演的节目一年比一年精彩了。

  从没有演出到请人演出,从借花献佛到如今的自编自演,村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村民思想逐渐开放自信。“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幸福一年比一年长”,歌曲里唱的美好新生活正是如今乡亲们的现实生活,这背后展现的新农村的新风貌,绽放的是党和政府文化惠民的累累硕果。(孙海玲)

   热闹的勺麻营村

  耍社火、扭秧歌、唱大戏、看演出、运动会、书画展……2月16日,农历大年初九,湟中县李家山镇勺麻营村,锣鼓喧天、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已连续举办4届,由当地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草根”艺术节,成为当地的“新年俗”。

  “现在政策好,家家奔小康,建设新农村,农民喜洋洋……”伴着一曲社火小调,身着喜庆的盛装,带着浓浓年味的艺术节开锣了。舞龙舞狮,腾挪闪跳,摇头晃脑,甚是热闹;舞蹈秧歌,衣着艳丽,舞姿优美,引人注目,每个表演队都拿出了看家本领,看得大家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一通鞭炮过后,好戏开场了。歌舞、花儿、抬花轿、杂耍等都是由村里的村民们表演,诙谐幽默的台风和主持人“青普味”的台词,让台上台下的人们乐成了一片。“这是我们自己的节日,一年比一年办的有看头,这个年过的实话风光!”村民李承莲一边用手机录视频发微信朋友圈,一边赞不绝口。

  在民间手工艺展示区,集中展示着堆绣、千层饼、纸扎等10多个民间手工技艺项目。“瞧瞧我们村上的文化遗产,个个都是宝,举办这样的艺术节是希望在反映乡风民情的同时,也能够宣扬和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人李国明指着具有年代感的皮影戏道具和秦腔戏服说。

  “啧啧啧,我们村里的能人真不少啊。”在书画展示区,许多村民在一幅幅描绘着新农村建设和展示民俗风情的书画作品前驻足。今年24岁的李国斌是村里闻名的“民间画家”,他告诉记者,这样的艺术节满足了老百姓们的“口味”,丰富了思想,人们能主动摒弃一些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潜移默化地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

  “加油、加油……”村里的篮球场正被一片热闹声包围。数百村民分成8个代表队,参与跳绳、踢毽子、拔河、台球、篮球、象棋等比赛。许多村民在场边观战,加油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张方明已经连续参加了3届艺术节。在和记者聊起今年艺术节与往年相比最大的变化在哪里时,他的第一感受是,打牌赌博的少了,参与艺术节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了,农民想乐呵的劲头也是一年比一年足。

  这一天的活动可忙坏了村支部书记李国成,休息的间隙,他告诉记者,2015年,勺麻营村围绕马铃薯、油菜种植,劳务输出等主导产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00元。今年打算把村里的5000亩荒地利用起来,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和专业合作社模式,让老百姓多挣些钱,打赢扶贫攻坚战,致富万千百姓家。

  锣鼓声再次响起,从每一位勺麻营人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里,我们能看到,来年的勺麻营村会更加热闹……(魏爽)

   “感谢医院的大夫护士们”

  2月7日下午,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唐谷镇39岁的藏族牧民拉华,向县福利慈善综合医院的医生护士们千恩万谢之后,对着自己右手被医用纱布包扎严实的无名指尖叹了口气,在医护人员关切的目光注视中,小心穿起藏袍的右臂袖筒,紧了紧敞开的衣领,就在家人的陪伴下,拿着最终开好的药品揣进怀里,下楼出了医院乘车而去。

  他的这次受伤,是3天前在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和藏历新年准备肉食,一时心急,右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使了点力气压着肉块。虽然心里防范着,但架不住被绞肉机硬扯进去的肉块留下的惯性陷阱,食指、中指及时逃离了险境,而处在最下位置的无名指却中了招。幸好有了防范,但指尖的肉还是被磨下了一小片。

  “当时疼的呀,”拉华说,“简直受不了。”

  回忆起那个时刻,拉华的脸都抽起来了。

  “现在回想起来,绞肉机不想让我好好过这个年呀!”拉华又开起了玩笑。

  他的手指出事后,吓坏了家人,急忙带着他开车往县城赶。

  听说,作为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的定点医疗机构的同德县福利慈善综合医院,才新开三、四个月,医院的部分大夫都是之前西宁、州上和县里的退休老医生,拉华家人就驾车直奔这里。

  进了这座赭红色藏式外墙的医院,三楼外科护士给他清洗了伤口,上了药,然后包扎了伤口。大夫还给他开了三天的输液针剂,让他到二楼输液中心打防止破伤风针剂、做皮试和输液。

  虽然到了一年一度和家人团圆的日子,但医护人员都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在三楼外科和妇产科担任护士的吉毛太和护士长更太吉解释说,节假日期间也会在忙碌中度过,因为病患不等人。

  “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按规矩做好这份工作。”吉毛太认真地说。

  唐谷镇的拉华没有选择住院,家人也想趁此机会一并把在县城购买年货的任务完成了。所以拉华只是连续三天来换药、输液,手指也不是那么得疼了。

  “以后我可要小心了,再也不给医院添麻烦了。”拉华笑着说,“给医院添麻烦,也是给自己找罪受。”

  看着给自己服务的医护人员,拉华说,“他们的工作看起来比我忙多了,过年家也回不了,我要感谢他们!”(晋美南杰)

   养老院里过春节

  为了迎接新年,西宁市城北区的青海昆仑益寿院里张灯结彩,老人们、家属们和员工们一起包饺子,欢声一片,年味十足。

  “今年过年就在这里过。”“这里过年人多热闹,年味浓,同龄人多,聚在一起过年,有话说。”“啥都不用我们操心,离家近,孩子们也方便来看我们。”……除夕当天,有四十多位老人是在敬老院里过新年的。

  记者采访中发现,老人们选择在敬老院中过年主要原因是自己腿脚不利索还经常起夜,觉得回家会影响子女休息;而且这里设施齐全,老人们也在这里生活习惯了;有的家属还会带很多菜过来陪老人吃年夜饭,吃完年夜饭后,老人们还聚在一起聊天、打麻将、下象棋,热闹非凡。

  “春节期间,院里具有护理资格证书的18名员工都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只要老人们过得开心、有家的感觉,我们就满足了。”院长李进说。

  护工长已经在这里度过三个春节了:“家里人很支持我的工作,毕竟每个人都有年老的时候啊!而且我们每年的初一早上都会组织茶话会,准备一些水果、馓子、花生、瓜子、油饼,开始给老人们逐一拜年,还会举办康乐活动做做手操,传递皮球之类的活动。”

  记者看到,敬老院基础设施齐全,配有公寓、活动室、棋牌室等,走廊里都配备了暖气,还有根据老年人需求特别设计的洗衣房、淋浴室、卫生设施等,让老人们生活在一个温暖舒适的大家庭中。“为满足老人们更多的生活需要,政府现在为我们提供了政府购买服务,平均下来,每个床位每月人均补助180元。”李进介绍到。

  青海昆仑益寿院是我省第一家公建民营养老院。多年来因为服务质量好,设施完备,许多老人争相入住。目前有105位老人居住。李进表示:“有了政府的帮扶,我们完善了各种设施设备,对半失能和失能老人安排了专业的护理人员,也得到了老人和家属们的好评。我们也会尽心照顾好每一位老人,让他们都能幸福安度晚年。”(金玥彤)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
省政协“委员讲堂”开讲
  按照党史学习教育计划和《2021年省政协理论学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