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柯鲁柯镇的“时光足迹”

06.02.2019  18:35

  青海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樊永涛 摄影报道) 隆冬时节,从河湟谷地出发,沿途村庄密布、屋舍绵延。径西而行,便来到“八百里戈壁瀚海”的柴达木盆地。这里地广人稀,城市与乡镇像掷下的棋子一般散落其间,却疏密有致如雁阵。

  沿路依然西行,国道一侧,一座高大的犁铧造型映入眼帘,这里便是德令哈市柯鲁柯镇,一座以农垦文化托起的风情小镇。

街道两旁仿旧日的建筑(资料图)

  柯鲁柯为蒙古语,意为“美丽而富饶的地方”,柯鲁柯镇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德令哈市的一个重镇,东与蓄集乡、尕海镇毗邻,南与都兰县接壤,北与甘肃省肃北县相连,西与怀头他拉镇相接。

  走在街道两旁,青砖、木门、红木窗的仿旧日的建筑整齐排列。五角星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人民服务”等标语,供销社、粮站等店面,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建国初的农垦时期。

  时间的指针回拨到20世纪50年代。千万热血青年在“开发柴达木”的召唤下,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潮涌而来,在荒凉的瀚海戈壁上开垦土地、辛勤劳作,与恶劣环境顽强斗争……形成独特的农垦文化历史风景。

  还看今朝。柯鲁柯镇挖掘自身特色,修缮历史遗迹,对现有基础设施整修维护及配备相关设施,建设出浓缩柴达木盆地开发缩影的农垦文化风情小镇。农垦文化,在这里外化为特色风貌的同时,也成为小镇站稳脚跟,面向未来,谋求发展的最大资源和撑家的“本钱”。

  “当年,老一辈农垦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建了青海省第一个大型国有劳改农场——德令哈农场,也是全国最大的国营农场之一,街道两旁这些修旧如旧的建筑,基本上还原了当时农场的情景。”说起柯鲁柯镇的前世今生,柯鲁柯镇德兴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主任李宪晨有说不完的话。

  李宪晨,标准的“农二代”,生于斯长于斯,从他的父辈起,他的家庭扎根德令哈农场已足足60年,他见证了这座城镇的变迁。“当年从倒淌河段开始,五公里为一个阶段,边修路边前进。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海拔高、风沙大、空气稀薄、水源不足,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斗,才到达德令哈农场,在德令哈农场开始开荒种田、植树造林。”父辈们不惧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深深扎根在李宪晨心中。

  和李宪晨一样,已在这里生活了近40年的原柯鲁柯镇农场四大队居民杨云善,同样见证了这座城镇的变迁:“以前整个镇上都是土坯房,到处乱糟糟的。现在走在建设一新的街道上,这股农垦的味道,既让人从内心感到亲切,又让人觉得整个镇子有文明的时尚。”

  如今,柯鲁柯这座高原小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世世代代靠着土地吃饭的农场人现如今早已换了活法。在政府主导下,柯鲁柯镇发展起了以农垦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业,许多当年这里工作、生活过的人,便陆续来到这块精神上的“故土”,在看到这里变化的同时,在翻新了的“旧时光”里,依恋着这块魅力家园。随着农垦文化的招牌不胫而走,柯鲁柯镇农垦文化旅游也活了起来。

  “以前我这就是个小卖部,这两年条件好了,来镇上旅游的人也多了,我这小卖部也‘鸟枪换炮’变成大超市了。”说起旅游带来的变化,在镇上做了十几年生意的李田基开心地说道:“镇上变化太大了,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建设成农垦文化风情小镇,给我们做生意的人带来了难得好机遇,以后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的生意也会越来越好的。”

  今天,农场虽已不复存在,但当年勤劳肯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未来的决心和毅力,仍然深深的扎根在每个农场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