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海精神的文化特征与时代价值

05.03.2019  05:41

编者按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精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了“一优两高”的战略部署,再次发出新时代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动员令。会议强调,青海最宝贵的财富是精神,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建设新青海,要有新精神。省委对新青海精神的概括,体现了中华文明传统,贯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青海人民独特的文化理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新时代奋力开创青海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本文深入探讨了新青海精神的文化特点及其时代价值,对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理解和把握新青海精神,提高弘扬践行新青海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现予刊发,供参考。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纵观历史进程,文明是由民族血脉和历史传承造就的,是由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用伟大的“中国精神”实现了民族独立解放、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国家富强的一系列壮举,彰显了精神力量的无比强大。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了“一优两高”的战略部署,再次发出新时代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动员令。会议强调,青海最宝贵的财富是精神,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建设新青海,要有新精神。这个新精神,就是站在昆仑之巅、守望全国和世界的登高望远精神,就是交往交流交融、不断融入全国和世界发展格局的自信开放精神,就是维护民族团结、保护绿水青山、造福全国和世界的团结奉献精神,就是把握新时代新要求、激励新担当新作为的不懈奋斗精神。

任何一种伟大精神,都是在伟大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产生的,回过头来再指导实践、服务实践。新青海精神是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新时代新起点奋力建设新青海的宏大背景下提炼出来的,它建构的立足点是当下青海的发展现实,在于实施“五四战略”。它建构的着眼点在于充分发挥新时代青海在全国、全世界大格局中的地位作用,推动“一优两高”战略实施,在更好地“守望”“造福”全国、全世界的进程中,更好地满足青海人民对更高品质美好生活的需求,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因此,我们可以深刻地感触到,它的视野更宽广,战略站位更高,目标更崇高,使命更艰巨。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新青海精神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深刻认识新青海精神具有的文化特征和巨大时代价值,大力倡导和弘扬新青海精神,不断开创新时代青海各项工作新局面。

一、宽广的文化视野——面向全国和世界、面向未来

“登高望远”出自《吕氏春秋·顺说》,“顺风而呼,声不加疾也,际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荀子《劝学》篇中指出,“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可见“登高望远”原意是站得高,见得远,后比喻高瞻远瞩,目光远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宏大的政治视野和卓越的全球思维,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理念,为探索全球治理模式、实现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凸显了中国在新时代的战略站位与战略视野。正是因为站位高,视野开阔,我国才能在当今波谲云诡的世界格局中纵横捭阖、化危为机、乘风破浪。省委提出“一优两高”战略,提倡新青海精神,也正是基于对青海在全国全世界发展格局中重要地位的客观判断、高瞻远瞩而作出的科学决策。站位决定作为,眼界决定格局。“新青海精神”中蕴含的面向全国和世界、面向未来的宽广视野和战略眼光,对青海而言极具时代价值和意义。

一是为我们准确把握青海发展的规律性特征提供了新高度,使我们对青海的省情和地位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青海发展总体滞后的严峻现实告诉我们,要使青海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决不能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上因循守旧,决不能用老眼光看新青海,用老思路干新事业。必须跳出青海看青海,置身全国全世界看青海。笔者认为,新青海精神最迫切的使命是解决“高原站位”问题,其最大的亮点和贡献也恰恰是科学回答了“高原站位”问题。省委书记王建军指出,“三江源、昆仑山是青海的标志,也是青海的名片。”谋划青海的工作,“既要有三江之源的宽广视野,又要有昆仑之巅的博大胸怀”“要跳出青海审视青海,面向未来建好青海。”正是有了三江之源、昆仑之巅的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站在了青海地理的最高点,站在了国家、世界发展格局的战略高度,站在了青海战略价值和历史责任的至高点,才使我们眼前豁然开朗,才使我们对省情有了新的思考和把握,看清了青海六个方面的优势潜力和六个方面的短板不足;才使我们进一步认清了青海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祖国统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新青海精神要求我们要有“站在昆仑之巅”的战略站位,要有“守望”全国全世界、“造福”全国全世界的博大胸怀;要求我们要更加自信主动地与外界交往交流交融,全面“融入”全国全世界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精神、新的方法“担当”新使命,作出新“奉献”。也就是说,在新时代热爱青海、建设青海、奉献青海,就要立足于生态保护优先,坚决扛起生态保护的责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就要着眼于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人的思想观念高质量,区域协调高质量,产业布局高质量,城乡建设高质量,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融入国家战略高质量;就要致力于创造高品质生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进一步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省情现实迫切的需要,这是美好目标强烈的呼唤。

二是为我们在新时代担当新的历史使命,实现新的更大作为,书写中国梦青海篇章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热切期盼。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个同步,四个更加”美好蓝图,肩负起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不断开创新青海建设新局面的历史重任,我们必须用“新青海精神”凝聚一切智慧,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一步一个脚印把奋斗目标、美好蓝图、治青方略变为现实。新青海精神体现了“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文化视野,它教育引导青海各族人民要立足高原,胸怀大局,突破“小视野”联入大世界,冲破“小圈子”融入大格局,以世界的眼光来审视自己,以开放的姿态来成就自己,主动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和国家发展战略,不断夺取新青海建设新胜利。“登高望远”精神还要求我们不仅要认清自身的历史方位、努力方向,还要善于发现风险和挑战,做到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在实施“一优两高”战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进程中,我们也应该清醒看到,同内地省份相比,地处高原地区是青海的区位短板,发展不足是青海的现实之困,区域差异是青海的协调难题,转型缓慢是青海的发展瓶颈,人才短缺是青海的最大制约,社会治理是青海的压力所在。这一系列区域短板隐含着很大的风险,给党和政府治青理政带来了现实挑战。决定了青海在发展方式上必须扬长避短,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发展新路子;决定了青海的美好愿景绝对不可能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面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风险、挑战,关键就看我们青海各族人民有没有克服困难、化解风险、赢得挑战的精气神。而新青海精神给我们增添了“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觉悟,“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韧劲,这无疑是青海实现转型发展、实现美好目标的强大动力。

新青海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精神风貌、文化追求,与青海的地理特征、风土人情、社会实践等有机联系在一起,说出了“青海话”。倡导和发扬新青海精神,根本目的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施“一优两高”战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具体而言,就是要“建设更加富裕的新青海”,使全省综合实力强起来,让各族人民过上有保障、有质量、有尊严的好日子;就是要“建设更加文明的新青海”,使向上向善、团结友爱、诚信互助成为全社会自觉;就是要“建设更加和谐的新青海”,使社会和乐、民族和睦、宗教和顺、人与自然和谐;就是要“建设更加美丽的新青海”,使山美、水美、人更美,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就是要建设公正青海、法治青海、诚信青海、平安青海、和谐青海,让各族人民充分享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环境,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就是要让青海各族人民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追求“思想观念的高质量”、精神文明的高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四个更加”标注了全省层面的文明刻度,指明了新青海建设的价值目标;勾勒了理想的社会环境,明确了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为社会事业发展、人民高品质地生活提供了方向;倡导新时代青海各族人民的价值追求,为各族群众修身律己、提升个人道德境界、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行为遵循和崇高目标。因此,新青海精神在价值导向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高度契合,在内涵上很好地贯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功能上为实现国家和青海共同的愿景提供了动力和保障,在形式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青海化。

二、健康的文化心态——自信开放、刚健自强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历练成了始终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形成了包容万象、自信开放的文化心态,铸就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刚健自强的精神气质。正是这种健康向上的文化心态和精神气质,使中国在不断的交流交往交融中发展壮大,在一次次的危难中奋起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华民族的自信更体现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上。

青海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先民生活繁衍之地,在祖国大一统的民族大家庭中,戎、羌、吐谷浑、吐蕃等古代民族为青海的开拓、祖国的发展、中华民族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大杂居、小聚居”的区域居住环境,多元文化渗透交融的文化环境,同甘共苦、共同开发建设的历史,在青海各族人民的文化心理上留下了包容、团结、和谐、自强等优良文化传统。先后生息繁衍于此的众多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多元共存的多民族文化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殿堂中的瑰宝。青海在历史上也曾出现了赵充国、杨应琚等文化名人,为促进青海传统文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青海历史上形成的丝绸之路青海道、唐蕃古道在贯通中西交通、推动东西方交流方面作用独特。可见,青海有自信开放、刚健自强的历史传统,书写了曾经的辉煌;也有自信开放、再续辉煌的现实基础;当然更有进一步增强自信、深化改革、深化开放、勇于创新的迫切需要。因此,新青海精神倡导的自信开放、刚健自强的健康文化心态,对当下的青海干部群众具有深远的教育引导意义。

一是有利于引导青海各族人民牢固树立“青海自信”。自信是干事创业、实现理想的最强大动力。萧伯纳曾说,“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树立“青海自信”,重要的是要解决少数干部群众中长期存在的改革不自信、开放不自信、发展不自信、文化不自信的问题。省委书记王建军在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充满信心地指出,我们在全国有分量。这个分量,源自于青海重要的生态地位。青海是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耸立于亚洲大陆对流层中部的“热岛”和“中流砥柱”。它以强大的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改变了大气环流,对亚洲乃至整个北半球的气候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源自于青海重要的资源地位。青海拥有丰富的水能、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接续地。源自于青海重要的区域地位。今天的青海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欧亚、南亚大陆桥的重要通道地位越来越突出,在稳定我国西部边疆上的功能更加显现。进入新时代,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有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有六大优势潜力,我们在全国有分量、发展有基础、人少有优势、未来有前景,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同时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优秀的精神传承,我们对自己没有理由不自信。

二是有利于引导青海各族人民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意识。新时代是一个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时代。中国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改革才能生存,只有开放才能发展。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最强的动力是改革,最佳的路径是开放。青海集边远地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于一身,更需要真正增强改革开放的意识。四十年来青海翻天覆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开放史。但也应该看到,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大时势下,青海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在思想、精神层面还有许多短板不足,最突出的表现是文化自卑情绪和精神守成意识较浓。体现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因循守旧、保守自卑、思想解放缓慢、观念更新艰难;体现在制度政策上,则是教条死板、生搬硬套,自封于条条框框,不敢越雷池半步,自觉不自觉地排斥创新和探索;体现在文化自觉上,表现为对青海的历史不了解,对自身优秀的文化传统不清楚,认为青海是文化穷省,对青海在全国全世界的地位、作用、价值不自信;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则是认为青海发展的条件不可逾越,青海落后是当然的,因而自甘落后,满足于梯度跟进,苦干有余,巧干不足,缺乏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自觉和勇气。这些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与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要求不适应,与实施“一优两高”战略要求不符合,重塑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的精气神成为必然。封闭是落后的根源,开放是进步的闸门。青海发展相对滞后,但改革开放不能滞后。今天再出发,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强化开放意识,更加主动地开放思想、开放胸怀、开放政策、开放市场,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体制,改革机制,改革观念,改革思路。唯此,才能真正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世界发展格局,在守望和服务国家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更好更快发展。

三、先进的文化理念——天人合一、立己达人

“天人合一”的和合思想是中华文化思想的基本理念。在先秦时代,人们就对“道法天人”做了系统的阐释,老子思想的精髓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还有《易经》《八卦》等经典都表达了这样的理念。《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孔子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荀子有言“和则一,则多力,力多则强,强则胜物。争则乱,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这些论述充分表达了中华文化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理念,表达了明辨个人与集体、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讲求大义大公的团结和谐理念,树立了“立己达人、兼善天下”的合作共赢理念。

新青海精神倡导尊重自然规律、优先保护生态,倡导“守望”“造福”“团结”“奉献”,很好地继承并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先进的文化理念,对当下的新青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为青海在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赢得自身发展提供了崭新视角。古人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面对青海欠发达的客观实际,“新青海精神”则引导我们,虽然我们经济落后,但是我们要有服务全国和世界、服务未来的长远眼光,我们也有资本和能力融入并服务全国和世界,我们要善于放下小我、融入大我,在服务大我中实现共赢;我们完全能够在“达人”的过程中“立己”。由此,我们可以欣慰地发现,思路一变天地宽,站位高了作为大。

二是教育引导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三个最大”意识,进一步扎扎实实、创造性地做好生态这篇大文章。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各族人民长期践行着“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朴素生态观,客观上维护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为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作出了可贵贡献。“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秉持新青海精神倡导的天人合一、立己达人的先进文化理念,对于我们坚持生态报国战略,坚决扛起生态保护责任,算好“绿色账”、打好“绿色牌”、走好“绿色路”,为青海在“守望”“造福”中成就自己的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这一宏伟事业,无疑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三是有利于进一步织牢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纽带。团结奉献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万夫一力,天下无敌”,说的是团结,“人人好公,天下太平”,说的是奉献。费孝通先生认为:“民族凝聚力它是一种心理,在这种强大的心理作用下,使得同一地区的人民具有命运相连,血脉相融的情感归属,正是这样的情感归属,使得人们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心理,它不仅仅是感性心理,而且具有理性倾向,因此,民族精神并非在民族血统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是在精神层次的民族认同感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青海自古就是多民族交融共生的地方。先秦时期的无弋爰剑将内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传授给当地羌人,成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融合的生动典范。魏晋南北朝时期,迁入青海的秃发、吐谷浑、乞伏等鲜卑诸部与当地汉、羌等民族杂居共处,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相互学习、借鉴,促进了西部地区的文化交流、经济社会发展。隋唐时期,弘化公主、光化公主出嫁青海吐谷浑可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途经青海远嫁吐蕃,青海成为汉藏民族友好往来的“黄金桥”。明清时期,土默特部蒙古首领俺答汗与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在仰华寺进行会晤,对促进当时汉、藏、蒙古民族关系和谐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自解放以来,青海各族人民同心戮力、艰苦奋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涌现出以十世班禅大师、喜饶嘉措大师、郭永怀、尕布龙、索南达杰等为代表的先进模范人物,共同谱写了不断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推动青藏高原沧桑巨变的壮丽史诗。

“天人合一”“立己达人”的文化理念既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又能极大地增强青海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是实现地区兴旺发达、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强大力量。进入新时代,成就新伟业,青海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关注生态、用好生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把民族宗教工作当作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秉持“天人合一”“立己达人”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共识,来建设全省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四、崇高的价值导向——厚德载物、担当奉献

《易·乾卦·辞》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方能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厚德载物方能敬德修业,勇于担当、善于奉献。中国人民在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地讲着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信念,讲着愚公移山的坚忍不拔,传诵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警世名言,在这样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树立了“厚德载物、担当奉献”的文化导向。新青海精神创造性地弘扬了这种崇高价值导向,对新青海建设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一是引领各族人民追求思想观念上的高质量。新青海精神引导我们始终保持包容大度、向上向善的精神气度,始终保持敬德修身、建功立业、报效社会、报效祖国的道德情怀。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强调,实现发展的高质量,必须要有思想观念的高质量。这就再次提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思想精神境界的时代呼唤。这个高质量,要体现在思想指引上的高质量,就是要更加自觉有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体现在“四个自信”上的高质量,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青海自信、青海自觉;要体现在发展理念上的高质量,更好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要体现在“四个意识”上的高质量,更加自觉地做到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要从政治上考量、在大局下行动,要自觉围绕核心、更好地向党中央看齐,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

二是激励青海各族人民挑起新担子、施展新作为、力求新贡献。光荣属于过去,考验就在当下,未来需要奋斗。新青海精神激励我们进一步明大德、担大任,凸显价值,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善于奉献;激励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青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承担的特殊历史使命,自觉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角度,为全中国人民、全人类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它激励我们要更好地以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稳定之功助力国家繁荣、民族复兴之业;它激励我们进一步正视自己在思想精神上的短板和能力上的不足,努力学习、不断增强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施政和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和驾驭风险本领,以更好地建功新时代、实现新跨越。

新青海精神是青海各族人民在社会实践中锻造而成的,人民群众是新青海精神的创造者、践行者、传播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只有登高望远才能宏志自立,只有自信开放才能更好地改革创新,只有团结奉献才能共筑伟业,只有不懈奋斗才能创造新的辉煌。我们要身体力行,争做“新青海精神”的弘扬者、践行者、示范者,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彰显新担当、展现新作为,以强大的精神合力去赢得青海更加美好的当下和未来。(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赵永祥 )

“‘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将亮相首都北京
  青海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崔永焘 报道)记者从Qhnews.Com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