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旅游“大礼包”厚重起来了 文化旅游商品创意大赛侧记
青海新闻网讯 2004年,在青海旅游人均花费中,购物比重占12.2%。2013年,这一比重增加到23.4%。
增加的比重,不仅有效解决了省外游客离开青海时“带什么”的问题,而且通过“引进”消费,拉动了青海轻工产业发展,带动了城乡就业,增加了群众收入。
5月19日至22日,大美青海第二届旅游商品创意大赛举行。展示现场,人们看到,吃的、穿的、装饰的;石质的、毛质的、盐质的;墙上挂的、地上铺的、床上用的……437项近千件参展参赛商品,涵盖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土特产、旅游食品、户外用品、民族服饰等7大类,商品涉及范围广泛,价格高中低端兼具,且加工资源大多是老百姓身边的常见资源和可再生利用资源。
较之以往的比赛,这次大赛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参展参赛新作品多,设计加工水平提高。二是一批独具地方特色、富有文化品位的旅游商品涌现。如此特点,既展现出青海旅游商品研发及生产的现实水平,也折射出青海旅游商品发展的行进线路。
“我们的产品已销售到北京、上海、香港、澳门,还出口到德国、荷兰,企业年收入由最初的3万元增加到现在的上百万。”黄南藏族自治州旅游商品企业负责人旦正说,历经11年发展,他们的企业已从三五人的小作坊,发展到拥有近百名员工的规范企业。
“黄南州参加此次活动的旅游企业有16家11大类75个产品。”据悉,以前黄南的旅游商品比较单一,如今就地取材制作的石刻、石雕、木雕、毛织品、菌类、奶制品等“黄南造”旅游商品越来越丰富,老百姓增收的路子越来越宽。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寻求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最终将绒毛作为突破口,制作出精美的绒毛画,产品俏销国内,远销阿拉伯国家。”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沙舟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韩乙地日说。
点石成金,废弃物资神奇利用,千年文化绽放奇葩,小创意成就大梦想!很多传奇,在近年我省旅游商品研发生产中不以为奇。
黄河从循化流过,河里的石头、沙子,被制成妙趣横生的黄河石画、沙画,吸纳了当地不少农家妇女就业,产品成旅行者钟情的俏销品。过去不被人们看在眼里的牛碎骨,如今被制作成小巧精美的坠饰,在国内旅游商品大赛上夺得金奖,成了大众青睐的青海旅游消费品。茶卡洁白晶莹的盐,经过能工巧匠加工雕刻成栩栩如生的白菜、盆景等工艺品,引人关注令人赞叹。土乡的盘绣走出农家小院,从简单的绣品走向精美的项链、手链制作,叫人爱不释手。传统的藏香产品,新包装焕发新亮点,点滴之处体现出民族文化元素,成了消费热点。大学生创意研发的环西宁手绘旅游图,便携有趣,角逐大赛喜摘铜奖。
近年来,我省不断研究游客的消费偏好,主动迎合游客的“口味”需求,着力提高文化创意水平,加大旅游商品的挖掘、研发、策划、包装和展销力度,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方文化特色、高附加值的旅游商品,在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青海造”旅游商品获得两金、1银、7铜的好成绩。
青海省政府参事谢佐教授作为大赛评委表示,透过大赛看到青海旅游商品的种类在丰富、品质在提高。我省旅游资深人士卢方说,青海旅游商品的文化性、地域性、适应性、独特性、大众性、代表性日益凸显,好产品不断赢得好市场。
省旅游局负责人表示,以此次商品创意大赛为契机,从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出发,我省将加快研发一批“青海名创”,培育一批“青海名匠”,打造一批“青海名品”,形成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青海礼物”,进一步打造青海旅游业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