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农垦系统打造现代农业航母

18.07.2016  16:06

被誉为农业发展“国家队”的农垦系统将迎来一次重大变革。近日,农业部党组成员杨绍品在宁夏银川召开的深化农垦改革专项试点工作启动会上,对《经济日报》记者表示,垦区要建立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打造农业领域的航母,更好发挥农垦的战略作用。

改革体制:

政企分开 社企分开

农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兼有区域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的经济社会系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承担了发展科教文卫社会事业、建设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的职能,由此带来的体制不顺等问题是诸多农垦的“老毛病”,很大程度上掣肘了农垦地区的决策管理效率和发展活力。

农垦本质上还是以国有土地为依托,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一种经济性组织。”杨绍品告诉记者,“农垦改革整体的方向是推进政企分开、社企分开,创新行业管理方式,把农场打造成市场主体”。

理顺垦区体制机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农垦改革的着力点。以黑龙江农垦为例,近两年黑龙江计划将农垦总局与北大荒集团总公司逐步分开,组建农垦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垦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资源,不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农垦正在加速剥离移交社会职能,从2012年开始,国家启动了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目前,农垦的公检法移交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基础教育和卫生机构大部分也已经移交。黑龙江农垦总局改革办主任徐学阳介绍,随着改革的深入,目前黑龙江农垦总局和管理局承担的部分行政管理、社会管理职能,能够移交地方政府的尽量移交,尽最大可能瘦身。

改革不是一步到位的。”杨绍品说,《深化农垦改革专项试点工作方案》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将国有农场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都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将属于政府职能的事情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把农场的社会职能分离出去,使农场真正放下包袱,这样有利于农场更好地发展”。

放开企业:

面向市场 整合资源

政企分开、社企分开后,政府与企业各司其职,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则成为可能。杨绍品介绍,就具体路径来讲,主要有三点:第一,要全力推进农场企业化改革。第二,要打造现代农业的企业集团。第三,大力推进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

此前,国内诸多农垦旗下的国营农场“各自为战”,产业散、小、弱,在市场竞争中难以脱颖而出。如何激活农场的经营机制,打破经济体制上同吃一锅饭的局面,成为农垦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

宁夏农垦曾经经营最困难的农场——巴浪湖农场,拥有8家企业,因为机制不活,生产规模小、产品竞争弱,全部在市场经济的大浪中“沉没”,企业连续经营亏损长达20年,负债率曾一度高达255%,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农场。

随着宁夏农垦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巴浪湖农场也被完全推向市场,打破原来的土地承包经营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将万亩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发展葡萄产业、设施蔬菜,到2015年末,农场实现营业收入9850万元,实现利润201.5万元,职工人均年收入2.6万元。

近些年,宁夏农垦还将西夏王、沙湖、贺兰山3个实业公司及多个子分公司、国有农场合并重组,压减管理人员,提高经营效能。同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公开选拔企业负责人,推行经营者收入与经营业绩挂钩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曾一春感慨:“宁夏农垦基本构建起了现代企业制度,扭转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僵局,打破了管理‘封闭化’。

盘活土地:

引入资本 提升效益

土地是农垦最重要的资源型资产。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垦系统拥有国有农场1779个,使用国有土地总面积为36.6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8%,管理经营耕地9316万亩,草地2.28亿亩和林地595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左右。

长久以来,农垦土地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土地产权不清晰、土地确权进展缓慢、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企业运营效率低,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也就成为农垦改革的焦点之一。“农垦的土地属于国有划拨用地,推进农垦土地资产化是深化农场企业化、垦区集团化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杨绍品说,《方案》已明确,将推进农垦土地资源资产化和资本化,并有序开展农垦国有农用地使用权抵押、担保试点。

这方面已有成功的实践。宁夏农垦集团在2011年采取土地使用权抵押担保方式,发行宁夏第一只农业企业公司债券,募集资金18亿元。安徽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作价出资的方式,利用1年多时间,对分布在全省10个地级市、19个县的20个农场、304宗土地、面积63.99万亩进行评估,评估价值约241亿元,后经政府及国资部门批准,将土地价值作为国有资本金全部注入农垦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