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青才旦:从草原走出的国家级专家

21.04.2018  08:41

  青海新闻网讯 这是一间不大的土坯房,昏暗的灯光下,昂青才旦的姥爷将采集回来晒干的草药一一归类。一个不大的小桌子上,摆满了研制药粉所需的瓶瓶罐罐。在一个石臼里,放着一把银质的小药勺,它的花纹在时间的消耗中若隐若现,勺把早就被一双大手磨得锃亮……

  时光荏苒。出生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蒙古族汉子昂青才旦,就在草原上慢慢长大。他的姥爷是位藏医,很小的时候就跟着老人出去采药,回家后晾晒、研磨,慢慢熟悉藏药制作的一道道工序。

  一个偶然的机会,昂青才旦考入了青海省卫生学校代办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卫生学校的全省第二届藏医班,在这里他开始系统地学习藏医学。

  对于从小只会讲蒙古语的昂青才旦来说,面对教学中的藏文和藏语,他显得非常吃力。然而,就是凭借着一股韧劲,他跟着同学们不断学习藏语,闲暇时自学藏文。可依旧远远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有一天,学校的校长找他谈话,希望他放弃藏医专业。面对眼前的困惑,他也想着放弃,回到家乡后再重新学习一门专业。可是,这个念头在心中转瞬即逝,他给校长作出承诺,如果年终期末考试不过关,他就背着行李回家。

  在那些不为人知的日子里,昂青才旦没日没夜地继续学习藏文,不断背诵藏医学基础知识。累了困了都顾不上,不断挑战自我的极限。终于,年终的考试中,他的成绩在班中名列前茅。

  压力,往往给人的也是一种动力。昂青才旦现在回想起来,感谢那段日子的学习,从而让他今天不仅熟悉掌握了藏文,而且对以后康巴、安多两大语系的掌握,打下了坚实而厚重的基础。

  中专毕业后,昂青才旦主动要求到家乡工作,被分配至海北州海晏县甘子河乡卫生院,在这里他开办了当地唯一的藏医门诊。面对艰苦的医疗条件,他和同事想尽办法,多次去西藏等地区采购藏药及药材,集医师、护士、药剂师于一身。

  时间在指缝间慢慢溜走,通过刻苦学习和努力工作,昂青才旦的医术日趋成熟,在农牧民群众中建立了较高的威信和知名度。每天从刚察、祁连等地前来就诊的患者百余名。

  为了更好地为牧民服务,昂青才旦时常随牧民辗转于夏秋草场,或者巡诊于百里之外。结合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他的医术有了空前的进步,同样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1997年,因青海省藏医院发展需要,昂青才旦被调入青海省藏医院药浴科当大夫。由于工作出色,两年后被医院破格安排到医务科工作,并任主任一职。

  自调到省藏医院工作以来,在院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和支持下,昂青才旦的理论知识及业务水平不断提高,除在医院诊治病人以外还先后到北京、深圳、广州等二十多个城市开展藏医药咨询和大型义诊活动,诊治患者数万人次,广泛宣传和弘扬了藏医药知识,为全国各地的患者作了大量的健康科普宣传。2003年,他被提升为副院长。可他依旧没有放下手头的工作。

  2004年,昂青才旦牵头申请完成了青海省藏药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工作。在国内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他努力钻研新药临床研究方面的相关知识,多次参加国家举办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知识培训,亲自指导和辅导全院医护人员学习临床新药研究方面的知识,并结合藏医特点制定数百万字的各专业标准操作规程及工作制度,并通过主管部门的初审和复核,于2004年10月顺利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验收,成为全国首家藏药临床试验机构,填补了我省无国家药品临床试验机构的空白,为今后全国藏药新药的规范化临床研究打下了基础。

  其实,这仅仅是昂青才旦工作成绩的一小部分,我们难以一一例举。这位草原上的儿子,在祖先的念珠里,坚韧着自己的信念和执着,在对生活的热爱中,丈量着人生的价值。昔日在草原救死扶伤,今朝又为民族医学添砖加瓦。虽然过得平淡,却无比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