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海口林场探访记:苍山密林映滇池
上图 云南昆明海口林场一角。
右图 云南昆明海口林场已成为周边市民旅游、休闲、健身的好去处。经济日报记者 黄俊毅摄
开栏的话 金秋时节,候鸟迁徙、层林尽染。《经济日报》绿周刊从今天起推出“大美中国”栏目,包括“大美中国·森林”“大美中国·湿地”“大美中国·候鸟”等,将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湿地、森林和候鸟迁徙地,深入报道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美景象,反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青山绵绵,翠色欲流,烟波浩渺的滇池碧波荡漾。9月13日,星期天。一大早,云南昆明海口林场就迎来了三三两两的游人。人们顺着密林间长长的石阶山路,一直攀登到山顶长亭。家住昆明市官渡区关上街道的李荷花奶奶,领着小外孙攀在长亭廊桥上观赏溪中小鱼,祖孙俩欢快的笑声回荡在山间。
李荷花老人今年70岁了,小时候就住在山脚下滇池西面的海口镇。
海口之所以称为海口,是因为它是高原湖泊滇池唯一的出水口。滇池形似弯月,湖面306.3平方公里,蓄水15.7亿立方米。池水经海口螳螂川,汇入长江上段金沙江。
李荷花老人说,她小时候,这里到处是荒土山,几乎没有一棵树。每逢下大雨,黄泥就哗哗地向坡下淌。雨后,边上的滇池水浑浊得像黄漆,要过好几天才能变清。山脚下的螳螂川每年都要清一次淤泥,不然滇池水就没法流出去。
不过,那已经是50多年前的事了。1956年3月3日,云南省林业厅在海口成立林场,从此,造林大军就开进了荒山秃岭。1964年3月3日,周恩来总理亲手在海口林场种下了一株油橄榄苗,更激发了林场职工造林护林的干劲。
83岁的林场退休职工江志祥站在山顶,望着无边无际的林海,不禁感慨万千。当年,江志祥和无数林场职工一样,背着孩子,带着全部家当,赶着牛车拉着水,一路爬坡,一路栽树。白天栽到哪里,晚上就睡在哪里。没有场房,住的是临时支起的简易草棚。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1980年,海口林场森林覆盖率已大幅提升到33.8%;到1996年,林地面积已达4045.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4.4%;到2008年,林地面积提高到6085.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0.54%。如今,50多年过去了,江志祥满头乌发变成了满头银丝,昆明海口镇也从不毛之地变成了莽莽苍苍的林海。
今天的海口林场,辖山冲、妥乐、中宝、宽地坝4个林区,活立木(林地中生长着的林木)总蓄积量235500立方米,生态公益林达4436.l公顷,占林场林地面积的74.6%。生态功能最强的乔木有6026.1公顷,占林地面积的90.2%。
“海口林场与昆明市另外13个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已成为护卫滇池和昆明城区的重要生态屏障。”昆明市林业局副局长张建坤说。
站在海拔2300米的李家大山瞭望台顶上,莽莽林海直收眼底。虽然视野极其开阔,但43岁的瞭望员陈华仍丝毫不敢懈怠。整个上午,他一直守在望远镜边,密切地监视着林海的风吹草动。
2005年,陈华退伍后来到了海口林场,先从护林员干起,后来调到李家大山瞭望台。瞭望台是森林防火、防盗伐、防盗猎的最前哨,一刻都离不开人。一年365天,陈华有320多天守在瞭望台上。
陈华刚调到李家大山瞭望台时,这里基础设施很差,长年吃咸菜,喝的水都要从10里外的山下背上来。2010年,瞭望台通了水和电,生活方便多了,还在瞭望台边种了一些青菜供自己吃。
海口林场后勤管理中心主任尹建华说,最近几年,海口林场硬件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在云南省国有林场中,海口林场率先实现了数字化——森林防火安装了全球眼电脑监控系统,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可实现远距离测温,能及时发现火情,准确探测起火点;装备了GPS卫星定位设备,每个林区都配备了数码相机,有的部门还配备了手提电脑和摄像机,所有防火队员和护林员都配备了对讲机。
28岁的谢志勇是一名“外来”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来这深山老林,所学专业能用得上吗?谢志勇说,现在的林场与以前不一样了。
原来,2010年,海口林场从生产型单位调整为技术管理密集型单位,人员知识结构日益优化,科研项目越来越多。海口林场场长陈金龙说,海口林场对参与科技项目、发表文章均给予奖励;对引进的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给予一定的现金奖励和补助。现在,海口林场40岁以下的职工,100%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技术岗位从以前的16人调整为57人,工程师从5人增加到30人。全场113名职工中,高学历、技术型人员占比越来越高,科研实力越来越强。
2010年至今,海口林场共完成各项科研项目20个。其中,“云南昆明海口种质资源保存基地”“野生树鼩替代灵长类实验动物规模化繁育技术”被列入国家项目,“昆明市磷矿采矿迹地覆土植被恢复技术研究项目”荣获2013年昆明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因科研成果突出,2013年7月,昆明市科学技术协会正式批复,同意海口林场成立科学技术协会。
虽然海口林场的日子越来越好,但与全国4855个国有林场一样,也面临着如何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关系的难题。
陈金龙说,海口林场1998年被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2000年被界定为生态公益林型林场,2001年11月确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纳入昆明市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管理。
“2007年以后,林场所属的山冲、妥乐、中宝、宽地坝4个林区已经无林可造。荒山造林大功告成是好事,但林场目前正常支出仍存在较大缺口。”陈金龙说。
为填补资金缺口,林场想了不少办法。“按以前的规定,海口林场被界定为生态公益性单位,不能有任何形式的经营活动。国家已经批准了河北、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南和甘肃7个省为全国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地区。云南省正在积极向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林业局申请,希望列入全国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省。如果列入了国有林场改革试点范围,海口林场就可以通过改革,更好理顺公益林、商品林之间的关系。”张建坤说。
目前,海口林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精神,已草拟了《海口林场改革总体方案》,希望在保障生态功能的基础上,盘活公益林,科学合理地发展林下经济,开展森林旅游,有效发挥其经济效益,建立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更好地发挥海口林场对滇池的“净化器”作用。(经济日报记者 黄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