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传承的精神力量——回访曾经冰河救牛的玛多县党员干部
【编者按】
去年11月21日,青海日报在一版头题刊发了通讯《一个牧民和一群干部》,报道了玛多县百余名干部冒着寒风,在冰天雪地里砸冰蹚水,齐心协力营救群众牛群的感人事迹。省委书记骆惠宁就青海日报报道作出的批示中指出:“这件事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鲜活的教材。全省党员干部应当向他们学习。只要我们始终把各族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就能够凝聚起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一年后,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洗礼的玛多党员干部作风又有了怎样的变化?他们又是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始终把各族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要求?近日,青海日报编辑部再次派记者到玛多,回访了那次壮举中的英雄们……
依旧是白雪皑皑,依旧是寒风透骨,依旧是那么震撼人心。
11月13日,当我们再次来到冰天雪地的玛多县,驻足于黄河岸边时,一年前党员干部在冰天雪地中砸冰蹚水,齐心协力营救牛群的惊心动魄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日……
一年前,在黄河源头的玛多县,就在眼前的冰河中,为了营救牧民才热家的牛群,前后100多人次的党员干部冒严寒、蹚冰河,在海拔4300米、零下20多度的极寒天气里连续奋战两天,132头牦牛终于得救了……
一年后,当我们再次寻访那次壮举中的“英雄们”时,时刻被一种精神感动着。
“群众的小事就是我们当干部的大事。”奋不顾身从冰河里抢救群众财产,就是玛多县党员干部对这句话最生动的诠释,让群众看到了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格与形象。
一年来,结合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玛多县党员干部足迹踏遍黄河源头的每一座山丘、每一条河边、每一片湖岸、每一顶毡房,他们以对工作如火的热情、对群众深厚的感情以及顽强的意志和韧劲,为我们深刻阐释了共产党人永远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鲜活的教材……
让“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成为习惯和自觉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会用我的一生全心全意为生活在高寒牧区的群众服务。”对于去年冬天在黄河中曾两次下水为牧民救牛的民警旦增加来说,这一直是他在工作、生活中秉持的一个信念。
10月底,玛多县公安局副局长旦增加收到了广州游客邵丰寄来的感谢牌匾,上面写着“千山不阻关爱,万难不辞救援”。10月4日邵丰到黄河源头自驾游,上午11时许,汽车陷进了沼泽。因为在草原腹地,手机没有信号,邵丰徒步走了30公里来到县城,向玛查理镇派出所求助。
接到警情后,副县长、公安局长罗赛和旦增加带派出所民警于下午三时到达现场,看到邵丰的车身已有1/3陷入泥沼。而旦增加乘坐的越野车在距离求救车辆不远处也陷入了沼泽,情况十分危险。旦增加和民警达亨走了一个半小时后,再次向县公安局拨通了求救电话。
晚上8点多,救援车辆和5名民警赶到现场,并且为邵丰他们送来了水和食物。当时天已经黑了,秋天的玛多草原气温已经在零度以下,十余名民警手持电筒、铁锹,挖土、垫石、推车,三个小时后,将两辆车拉了上来,救援队伍赶回县城时,已经是后半夜了,滴水未进的旦增加和他的战友们脸色发青,嘴唇发紫,邵丰和朋友们感动得留下了泪水,回去后不久便寄来了牌匾。
和旦增加一样,玛多的干部时时刻刻心里装着人民。他们说,去年那次冰天雪地为牧民下水救牛是很正常的事,那样的事也会经常发生。他们轻松的话语把“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句话的深刻内涵诠释得如此鲜活,如此生动。
而这一年来,传承这样一股子精神,玛多县干部进一步转变作风,牢固树立“高海拔、高标准、高质量”的工作理念,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将百姓的冷暖装在心间。
在玛多草原腹地,远远看到我们到来时,扎陵湖乡卓让村牧民华洛立即放下了手中的活儿,他自己骑了一匹马,又牵了两匹马,向我们奔来。因为沼泽遍布,车辆无法到达他的帐篷跟前,所以每次干部们来,华洛都会牵着马来接。
一袋袋颗粒饲料和青干草堆放在华洛的帐篷周围,帐篷里炉火正旺,奶茶飘香。华洛的妻子正蹲在帐篷一角,整理米、面、清油等过冬物资。
“乡干部们已经把今年过冬的口粮发放给我们了,这个冬天不用愁了。”华洛喜上眉梢。
扎陵湖乡乡长宫却仁增说,因为去年遭遇雪灾,3个村庄的道路被大雪封堵而导致牧户与外界失联。今年10月初,玛多县委、县政府就已经对今年的“防灾保畜”工作做好了部署。干部们从5月份就开始挨家挨户宣传动员,并入户登记,统计了每家每户所需的越冬物资,由乡政府统一到西宁市购买。10月25日,包括米、面、清油、粉条等在内的95吨过冬口粮发放到全乡5个村600多户牧民家中,即便遭遇雪灾,牧户们过冬没啥问题。
和扎陵湖乡一样,黄河乡、玛查里镇、花石峡镇的干部们都已早早开始着手为牧户们准备越冬物资,早早部署“防灾保畜”工作。
当干部就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
见到去年和旦增加一起两次下水救牛的“战友”、玛查理镇党委书记格拉时,这位面色黝黑、笑容憨厚的“大叔”正蹲在玛查理村的蔬菜大棚里,和牧民沙智合一起将长熟的白菜铲下来。要不是亲眼看到温棚里绿油油的蔬菜,我们难以置信,在海拔4300米的雪域高原,牧民们还可以吃到新鲜的白菜、芹菜、黄瓜、萝卜等蔬菜。
“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啊,今年夏天全村牧民都吃上了免费的、新鲜的蔬菜。”格拉笑呵呵地说。今年年初,上海援建玛多县的项目之一——8个蔬菜温室大棚在玛查理村建成。“牧民们不相信玛多可以种出蔬菜,干部们天天趴在大棚里,在县武警中队战士们的帮助下,不停地做实验,蔬菜长出来后,牧民们乐开了花,做饭前就来大棚摘一些。”
为了让牧民吃上新鲜菜,格拉和玛查里镇党委副书记丰胜伟费尽心思,整个夏天都泡在大棚里,玛多昼夜温差大,到了中午,温棚里的温度达到三四十度,早晚却只有十几度,丰胜伟笑称,身上的衣服从来没有干过。
踏着厚厚的冬雪,记者来到花石峡镇措柔村牧户索尼家中,昔日破旧不堪的一间土房如今已经被崭新的彩钢板房代替,还有新建的牛粪房和围墙。
“书记,我昨天到你的单位找你去了,你下乡了。”门一打开,索尼就紧紧握住了镇党委书记公保南加的手,宽敞明亮的房间正中,小烤箱里的炉火着得正旺,房间角落里堆放着清油、面粉和酥油,这是镇上的干部们送过来的。
“镇上的干部太好了,就像是我的亲人。”没等记者开口,索尼便用生硬的汉语对记者说,同时竖起了大拇指。
索尼唯一的儿子多年前遭遇车祸去世,遭受严重打击的索尼常常神志不清,没有生活来源。花石峡镇为她办理了五保户补助、草原生态奖补基金等,并每隔两天都去看望她,每月为她送去米、面、油等物品。今年5月,镇政府筹措资金3万元,为索尼修建了新房子,平时神志不清的索尼却把全镇近40名干部记了个清清楚楚。
“这一年来,我们全县干部坚持把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贯彻始终,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标准,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民主作用。”县委书记任正德告诉记者。
去年冬天,县上开展了“暖冬行”活动,县上的领导们深入到每一位牧户家中,了解社情民意,梳理各类意见673条,进行满意度测评4次,民主评议94次。
让真情架起党员干部和群众间的“连心桥”
一连几天在玛多采访,记者都能深切地体会到这里干群关系的和谐。11月8日,记者到县委办公楼采访时,遇到花石峡镇加果村牧民才让。才让是这里的常客了,平时遇到什么问题,他总是会跑来找书记任正德、县长周吉,有时没事儿也会跑来聊天。
才让有3个孩子,过去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才让并不赞成孩子们出去读书,为此村上、乡上的干部们做了不少工作。如今3个孩子中,有两个在西宁读大专,一个在州上读高中,还有一个已经初中毕业了。才让和妻子在放牧牛羊的同时,在村子里开了一个浴池,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干部们没有架子,吃糌粑喝酥油茶,不怕苦不怕累不嫌贫,还主动和我们攀亲交友,我们心里热乎乎。”才让的妻子才让吉说。
任正德告诉记者,玛多县的牧民有什么问题时,经常会主动到村上、乡上、县上,找党员干部说说心里话,因为党员干部们经常“下帐”,与牧民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劳动也在一起,遇到难心事、烦心事,牧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干部。
在今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干部们进一步拓宽了党群、干群联系与沟通的渠道。党员和群众代表以参加党支部大会、座谈会、约谈等形式,参与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来,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认真倾听群众呼声,突出抓了一些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难点问题,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提高了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增强了吸引力和凝聚力。果洛州委组织部部长李华庆说。
飘香的奶茶、悠扬的藏歌。冬日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玛拉伊村游牧民定居点牧民多才家中长长的沙发上,妻子加拉正在烤箱上炸油饼。“我们已经暖暖和和地过了两个冬天了,有水、有电、有医疗所,生活方便舒适。”多才对记者说。
玛查理镇党委书记格拉告诉记者,多才也是去年参与黄河救牛的“英雄”之一。没搬进新房前,多才一家住在距离镇子30公里的草场上,帐房里的电灯只能靠太阳能,因为居住条件差,妻子加拉去年夏天得了胃病,在干部们的帮助下,加拉来到省医院治疗,6000多元的医疗费用报销了3900元。2011年,多才一家自筹了5000元搬进了新房子,拿到了草原生态补偿基金,购买了家具、电器,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在玛多,我们深切感受到,只要是关乎老百姓的事情,不论生命财产还是衣食冷暖,不论家中“琐事”还是长远发展,干部们都全力以赴,把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用真心换真情。
正是这种真情,将牧民和党员干部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使玛多县的党员干部与群众间架起了“连心桥”。
你对群众的心有多真,群众对你的情就有多深。
黄河源头,天上玛多。
这里,始终有这样一群干部,他们把各族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黄河源头,天上玛多。
这里,时刻有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凝聚起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