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琪昌:民间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目莲宝卷》的手抄本
杨琪昌编著的书籍
杨琪昌在民间采风
他叫杨琪昌,出生于民和县西沟乡南垣村,是一名普通的农电工。长期笔耕不辍的他,是电力系统有名的“土记者”,采写了大量新闻宣传稿件。工作之余,他长期潜心于民间文化的研究,先后搜集、整理、编著《青海民和民族民间故事与传说》《孝在河湟》《七里寺花儿集》三本民间文化专著。他希望通过这种研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农电工队伍的“土记者”
杨琪昌是民和县供电公司聘用的农村电工,在打工的20年中,杨琪昌从一位普通的农电工成长为青海电力行业颇有名气的“土记者”。多年来他一直坚持为《青海电力报》、《中国电力报》、《西北电业》等报纸杂志撰写新闻、文学作品,许多作品在各类征文活动中获奖。他的事迹曾入选中青网“我与祖国共奋进——新时代的年轻人”群英榜,并于2007年入选青海省第七届十大杰出青年评选候选人,曾连续10年被评为青海电力公司、海东供电公司的优秀通讯员,在《中国电力报》《西北电力报》《西北电业》《青海日报》发表了不少优秀稿件,采写的新闻作品《为颁发“委屈奖”叫好》获得西北电力系统好新闻三等奖,《新电力给马营镇带来新气象》在西北电力系统举办的“长征光明行”征文中获得三等奖,《农电工有了社保了》获得省人民广播电台“我与社保”征文一等奖等。他的同事亲切地称他为农电工队伍的“土记者”,杨琪昌认为这是对他个人的最高评价,也是多年来公司和同事对他工作上的高度肯定。
潜心编著《孝在河湟》
位于民和县西沟乡麻地沟的大龙山能仁寺是汉传佛教寺院之一,因其寺内藏有《目莲宝卷》而名扬甘青两省。《目莲救母》被专家们誉为“中国古老的活化石”,现在民和县所存的是我国唯一首尾保存齐全的有关目莲戏的口传剧本。依据该剧目举办的“刀山会”规模宏大,神奇惊险,驰名我国西北地区。从其故事的情节设置来看,这个剧目情节并没有完全将故事演完,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的遗憾。杨琪昌怀着对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莲宝卷》补遗的心愿,出版了《孝在河湟》一书,于2014年荣获海东市首届河湟文艺奖铜奖。
《孝在河湟》包括章回说唱故事《目莲僧游冥救母》、《三世因果目莲救母》,以及二十四孝故事、青海花儿唱二十四孝等,反映了民和境内丰厚的地域历史文化积淀,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丰富多彩且具多样性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
《孝在河湟》一书中搜整理的民间说唱故事《目莲僧游冥救母》、《三世因果目莲救母》,对目莲救母的故事做了补白。这个把孝作为正气的化身、仁孝仪节的故事极具传奇色彩,讲述了目莲历尽千辛万苦,滚血河,上刀山,下火海,闯十殿,斗厉鬼,最终连佛祖都被目莲那种为寻母、救母而不畏艰辛、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的惊心动魄的救母故事。
用杨琪昌的话说,这种挖掘、整理和研究孝工作,对他个人来说,既不会评职称升职涨工资,也不会出名得利,但是他却执着于此。究其原因,除了地域文化的浸染,也离不开其祖父对他的潜移默化,以及杨琪昌本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之心。而倡导贤孝,弘扬孝德文化、倡导孝德风尚,也是社会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理应引起每一个人的重视。
致力民间文学创作
杨琪昌已故的祖父杨正荣曾是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会员、青海群众文化学会会员。2005年12月,祖孙二人合著的《青海民和民族民间故事与传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杨正荣生前搜集近百篇的民间故事与传说,经过杨琪昌的整理、编辑,终于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及时抢救了在民和西沟、东沟一带广为流传的民族民间文化故事与传说,填补了民和县无民间故事书籍出版的空白。
2006年,在青海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成果评奖中,《青海民和民族民间故事与传说》获奖。我省著名民间文学作家吴景周先生这样评价杨琪昌:“孙子继承爷爷的遗志,出钱出力出版书籍,在青海文坛尚属首例,值得学习和赞扬。”2009年9月,在青海省第六届(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学艺术创作评奖中,杨琪昌获得“民间文艺创作奖”。
深爱民族民间文化的杨琪昌,多年来一直关注青海花儿的传承与发展,经常在业余时间学习和研究这些流传在我们身边的民族民间文化。他利用闲暇时间,到民间采访,做田野调查,编写青海花儿,创作出《青海花儿唱二十四孝》《十赞共产党》《三川美景花儿赞》《下川口桃花红艳艳》及其七里寺花儿方言剧《八哥与尕三妹》《三川情缘》等,这些作品陆续刊发在省内《群文天地》《中国土族》等各级报刊和杂志上。在2014年7月,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省文化出版厅举办的“青海花儿论坛会”,他的论文《浅谈七里寺花儿会保护和抢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入选。2014年11月,他的编著《七里寺花儿集》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目前,杨琪昌正在着手整理近年来发表在各级报刊的文学作品,编成散文集《乡村遗风》、谚语集《电力安全警示语》、民和电力发展史料本《光明之路》等书稿,力争早日出版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