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红枸杞+新能源,一片西部热土的后发赶超
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隅的都兰县,方圆不大,却浓缩着青藏高原典型的自然与人文特征。
在这个依次分布着戈壁沙漠、河湖谷地、丘陵山川等地貌,拥有着干旱少雨、日照丰富的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地区,既不乏“大漠孤烟直”的壮阔,又不乏“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低回,更不乏麦浪起伏、沃野飘香的丰盛,四季轮回中一派西域热土特有的农牧景象。
调结构 育产能——厚植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
2016年,都兰全县上下牢牢把握“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海西州委、州政府稳增长、调结构、抓生态、惠民生、促改革、保稳定的决策部署,抓改革、促创新,持续增强县域发展活力,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进一步巩固了“平稳、有进、向好”的态势。
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61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5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7%、9%和12.1%。
3000米海拔种植区,昆仑山雪水滋养灌溉,青藏高原硒土核心区……地处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腹地,都兰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是青海枸杞的黄金产地,也是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2016年,继“全国高寒区枸杞种植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通过国家级验收之后,在中国认监委严苛的监督检查、质量追溯等一系列审核中,都兰9家枸杞生产企业顺利拿到国家良好农业规范(GAP)有机认证,认证面积2400公顷,占全省16家认证企业的半数以上;有机枸杞认证试点企业和种植面积均大幅领先于全国产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枸杞之乡”。
近年来,按照做大做强枸杞产业的发展思路,都兰县委、县政府以循环经济理念引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稳步推进、强化品牌、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为目标,以精补小、以精增效、以精创牌、以精制胜,全力打造中国最大有机枸杞生产基地,构建枸杞百亿元产业体系。
“都兰是全国有机枸杞种植面积最大、海拔最高、枸杞果实成熟最晚的地区。而晚熟的果实最大限度保留了枸杞的营养成份,是国内有机枸杞品质最好的产地。”都兰县枸杞办主任红星告诉记者,随着诺木洪枸杞产业园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目前入驻园区的企业已达10家,其中规上企业2家。2016年,全县实现枸杞产值11.83亿元,实现增加值7.16亿元,对全县经济的贡献率达29.72%。
“今年,公司计划投资4000万元,建设一条采用先进蒸馏、萃取生产工艺,年产3000吨枸杞健康酒的生产线,同时拟投资1.2亿元配套建设467公顷标准化有机枸杞原料种植基地。目前,种植基地项目已完成投资3300万元,为枸杞酒生产提供有机无公害原料打下基础。”青海兴诺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马贵说。
都兰农牧业人口多,农牧业占比大。如何做活特色农牧业产业发展这篇文章,县委、县政府也是颇有前瞻。副县长张炳玉告诉记者:“今年将重点发展农牧业产业,延伸产业链、健全价值链,提高质量效益。同时,加快培育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牧户增收和农牧业增效。”
去年深秋时节,察汗乌苏地区公路两侧的大面积农田里,金色、红色、紫色的藜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分外妖娆,为高原秋色增添了一抹亮丽。而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介为“最适宜人类的完美的全营养食品”的藜麦,也是最早在青海的都兰地区试种的。
2016年3月注册成立的都兰绿嘉藜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种植藜麦超过246公顷,生产加工场地1.33公顷。而当年6月通过招商引资进行藜麦种植、加工、销售的青海金谷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也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收益的预期。“我们种植了267公顷,产量500吨,加工销售收入1200万元,项目投资利润率29.3%。”据公司经理詹阿东介绍,今年他们将追加投资6000万元,用两年时间建设藜麦种植及精深加工项目,计划增种藜麦600公顷,年预产1800吨;新增就业岗位200个,人均工资收入3.6万元。
在一个个高产示范种植基地的引领下,都兰的农牧业产业发展集聚效应明显。“今年新开工的467公顷标准化枸杞种植基地和1000吨绿色枸杞全粉深加工项目,是目前我省最大的枸杞种植和深加工项目;同时还将推进总投资1.6亿元的承恩农业藜麦生态园区项目和金谷子藜麦种植及深加工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不仅将培育新的增长点,而且对全县的贡献率将达到30%以上,体现出绿色农业资源的广阔前景。”张炳玉表示。
抓生态 优环境——拓展绿色发展空间
3月28日,总投资51.85亿元的45个项目在都兰县香日德镇集中开复工,项目涵盖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民生工程、社会事业、城镇建设等领域。其中新建项目21项,总投资18.32亿元;续建项目24项,总投资33.53亿元;年内预计形成有效投资21.81亿元。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2017年第一批项目集中开复工仪式,主要是动员各级各部门以时不我待、主动作为的紧迫感,加紧工作衔接、做好项目服务、带头推动落实,以非常之举抓好投资和项目工作,破解发展难题、弥补发展短板、增强发展动力,为都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夯实基础。”县委副书记杨发元在仪式现场说。
记者在采访2016年都兰第一批项目集中开复工时了解到,“十三五”期间,该县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优势条件和发展方向,全面布局和重点规划建设枸杞、黄金、新能源三个百亿元产业体系,打造柴达木枸杞第一县,青海黄金产业基地和新能源整装开发示范基地。
一年过去,都兰枸杞产业的龙头已经高高扬起,黄金产业园区项目有序推进,新能源产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截至2016年底,全县年加工黄金5767千克,实现增加值5.45亿元,对全县经济的贡献占到41.96%;新能源完成投资16.66亿元,同比增长92%,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1%。
“都兰第二产业偏重偏粗偏短,黄金、新能源等新兴工业还处在成长期,短时间内难以形成经济增长极。”面对经济结构存在的不合理现状,如何重塑中长期增长动能,弥补传统增长点收缩带来的影响?县长马永安的回答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新能源产业既是都兰的新兴产业,又是特色产业和朝阳产业。近年来,该县把开发利用可再生、无污染的新能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结合县域地理位置条件、电源建设开发时序、土地资源合理使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境内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加快地区新能源整装开发进程,促进新能源规模化发展。
在位于宗加镇的都兰县新能源产业园区,由国投青海风电有限公司投资3.96亿元建设的49.5兆瓦一期风电项目已于2013年底建成投运,年发电量1.3亿千瓦时,年均有效利用小时数达2500小时,排名全省第一。目前,公司正在加紧建设设备配置更高的二期49.5兆瓦二期风电项目,计划今年6月底投产。
据都兰县经济和发展改革局局长王明山介绍,今年县上将组织上下游产业深度对接,着力在构建特色轻工、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及技术体系上下功夫,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新引擎,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据了解,今年都兰新能源建设项目共有9项,总投资36.45亿元。其中续建项目6个,总投资19.36亿元;新建项目3个,总投资17.09亿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14.88亿元。另外,还将继续推进黄金产业园区建设,并做好总投资3.4亿元的青海昆仑黄金二期200吨/日复杂难处理金精矿综合回收续建项目,力争年内建成投运。
作为都兰县管道天然气建设主体,重庆金地燃气集团承担着全县约110公里输气管道及相关工艺场站的建设任务。“此次开工项目估算投资1.92亿元,建设工期18个月。我们将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相关规定,切实加强管理,科学组织施工,争取早日将洁净天然气送到千家万户,为地方改善民生、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做出贡献。”公司总经理苏庆力在开复工仪式上表示。
除去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外,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历史也为都兰的旅游业发展架构了诱人的远景。据县旅游局局长班玛才旦介绍,2016年,全县旅游接待11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4亿元,同比增长12.71%和20.5%,增幅双双位居海西州之首。
今年,都兰将在提升知名度和招商引资上下功夫,争取和引进项目资金,加快推进热水墓葬群的规划设计和建设、香日德镇上柴开村旅游村、香加斥候台保护开发等项目建设,保护开发吐谷浑文化、白兰古国、和硕特汗国等民族历史文化,重点打造以“东方金字塔”为核心的东部文化旅游带、以班禅行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核心的中部文化旅游带和以贝壳梁地质旅游为核心的西部文化旅游带。
与全国一样,“十三五”时期,都兰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冲锋号已经吹响,只要全县上下积极发挥地缘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这片有着“小海西”之称的西域热土必将开拓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空间。(马新)
故事传真
大山深处的“五龙沟模式”
人工湖、观景亭、音乐喷泉……穿过茫茫戈壁,走进都兰金辉矿业有限公司生活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作为省内日处理量最大的黄金矿山企业,都兰金辉矿业有限公司如今已建成日处理量4000吨选矿厂和3200吨尾矿综合回收利用厂,年产黄金2吨左右。
翻开耀眼的“成绩单”,都兰金辉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邦伟介绍,作为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和都兰县黄金工业园区的重点企业,自建设以来就一直坚持“贫富、难易、厚薄、大小兼采”原则,通过实施技术创新、工艺提升、节能减排等有力有效的措施,实现了“勘查为开发服务、开发反哺勘查”的有机衔接,走出了极具特色的“五龙沟模式”。
“我们将生产成本控制到了国内同类金矿的先进水平,由此所形成的利润约占企业总利润的80%以上。绿色发展理念和方式,不仅没有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听着程邦伟的介绍,记者不仅思忖着,作为一家黄金矿山开发企业,从源头的矿石开采,到最终金精粉的浮选,“五龙沟模式”一路走来,都兰金辉矿业经历了什么?
在采选矿调度中心,程邦伟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通过不断加强工艺研究,逐年提高各项生产指标。他们从选厂设备的选型到整体建设,始终遵循“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原则,建成了全省一流的矿山井下安全避险系统,为实现矿山井下作业可视化、智能化、数字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通过大量选矿实验和生产实践,确定了适合矿区矿石性质的工艺参数和药剂制度,选矿回收率由初期的65%提高至现在的80.85%——回收率每提高1%,效益可增加350万元,在国内同类型极难选金矿浮选技术领域处于先进水平。公司还对浮选尾矿采用无毒环保提金工艺,替代了原设计的氰化浸出工艺,并成功应用于工业生产,综合回收率达到90%以上。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在多年的生产中,他们始终坚持“生产支撑科研,科研促进生产”的理念,通过实施科技创新,从而不断夯实企业发展后劲,2016年被评为青海省科技型企业。他们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与南非百奥明公司合作,在矿区现场开展了金精矿生物预氧化实验,一举攻克矿石中有害元素的无害化处理难题,金的浸出率也由先前的40%提高到97%,填补了青海高原生物预氧化技术的空白;针对微细粒浮选尾矿,总结出“多点小流量、干滩护坝”的尾矿库管理模式,确保了尾矿库和生产回水的循环利用;通过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了产业链主要环节的多项重大技术突破,产业规模快速扩大,生产指标得到了极大提升;与此同时,他们以实施科技创新为机遇,通过加强人才培养、积极争取科研项目,鼓励员工自主创新等措施,让科技创新成果实实在在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动力。
“我们不能左右金价,但我们可以控制成本。”以这样的经营理念鞭策前行,通过实施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2016年度降低生产成本4000余万元,通过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如何辩证处理好节能减排与生产效益关系,他们通过在提高回采率、降低电耗、降低磨砂钢球消耗等的同时,采用浮选和浮选尾矿环保提金联合工艺,有效保障了各类矿性的综合回收水平;实现选矿废水“零污染、零排放”,尾矿回水循环利用率达到80%以上;实现了尾矿库“库内取砂、坝内筑坝”,不但增加了库容,每年节约尾矿库建设资金约1500万元,填补了青海微细粒尾矿库坝内筑坝的空白。
这个氤氲着无限希望的季节里,我们耕耘梦想,大山深处的都兰金辉矿业,也已经蓄势待发,努力在向打造成国内一流的现代化黄金矿山企业阔步前行……(宋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