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柴达木的先锋——记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进驻柴达木60周年
柴达木盆地,中国海拔最高的内陆盆地,过去人迹罕至的荒漠戈壁,如今以拥有丰富的钾、硼、镁、锂、铷、溴、碘、锶、铯、石膏、芒硝、天然碱、铅、锌、煤炭、石油、石棉等矿产资源成为国内知名的聚宝盆。据初步测算,其潜在经济价值达数十万亿元。
柴达木蜕变的过程,是一个地质队60年不变的追求,及他们对祖国始终如一的忠诚与奉献。这个最早进入柴达木的地质队,以原西北地质局抽调的一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组建成632队为主,先后与636、678地质队、大柴旦硼砂队等队伍在几经重组改制后,发展壮大成今天的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
高原探宝60载足迹踏遍柴达木
柴达木盆地,人们是这样形容的:“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就是在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下,1955年3月,一批承载着为新生共和国经济建设寻找宝藏重任的地质人挺进了柴达木。
地质队员的脚步刚刚踏入柴达木就摆开了战场,向广袤无垠、荒芜冷漠的柴达木宣战。随即举世瞩目的察尔汗盐湖,东、西台吉乃尔湖,大、小柴旦湖,大浪滩等一系列大中型盐湖相继被发现。在此期间柴综院不断总结经验,根据柴达木盆地盐类矿产分布特点编制了首个《青海省柴达木盆地钾盐与盐类矿产总体规划》及《补充规划》,为柴达木盆地盐类勘查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至“十五”末完成了三轮盐湖资源勘查工作,探明氯化钾资源量9.07亿吨,氯化镁48.42亿吨,硫酸镁16.34亿吨,石盐3300亿吨,芒硝63亿吨,硼0.18亿吨,锂0.19亿吨,从此奠定了全国盐湖勘查专业队的地位。
60年里,无论人员如何更替、任务如何变化,柴综院人始终保持着当初进入柴达木时的昂扬斗志,始终不忘祖国的重托,在荒漠戈壁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写下了经天纬地的诗篇:钻获了柴达木盆地第一口喷油井,编写完成了全省第一部地质志—《柴达木地质志》,编绘了青海省第一幅1:100万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制了全国第一份《盐湖矿产矿床地质勘探规范》和《第四纪盐湖矿产普查勘探及评价方法总结》,首次发现了资源潜力丰富的盐湖浅层富钾卤水,发现和评价了吴曼通洞水晶矿、茫崖石棉矿、肯得可克-野马泉铁多金属矿、锡铁山铅锌矿、鱼卡-旺尕秀煤矿等一批大中型非金属、金属、能源矿产。取得地质找矿和科研成果600多项,提交大型、特大型矿床20余处。探明了钾盐、镁盐、石盐、芒硝、锂和石棉等六种青海占全国储量第一的资源矿种。正是这一项项地勘成果,奠定了柴达木“聚宝盆”的历史地位,青海也因此一跃成为中国的资源大省。同时,还查明了柴达木盆地地下水分布情况,提交了切克里克、察尔汗、西台等大中型水源地,为柴达木的开发和建设奠定了水资源保障。1991年被国家四部委联合授予“功勋地勘单位”荣誉称号。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自实施“358”地质找矿战略以来,新一代柴综院人继承地质“三光荣”传统,在青藏高原——世界屋脊这个生命禁区,“发扬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干劲更高”的拼博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再次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找矿佳绩。随着盆地内已探明氯化钾资源大规模持续开发,浅表钾资源储量下降、钾肥生产企业遭遇后备资源不足瓶颈时,柴综院人根据多年对柴达木盆地成矿条件、地质构造的研究,又将找矿思路和目光聚焦到盆地内的中深部,首次提出盐湖勘查工作应转向中深部的找矿思路,在此思路的指引下,开始了第四轮盐湖勘查工作的探索实践。自2008年以来,相继在柴达木盆地大浪滩、察汗斯拉图、昆特依、马海等次级盆地400米-2000米深度范围内,首次发现了厚度巨大的以砂砾石层为含卤介质的孔隙卤水层。这一发现验证了该院的找矿思路,为我国新一轮找钾战略指明了方向,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2012年被国土资源部评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单位。截止到2014年底,由柴综院牵头实施的国家级盐湖整装勘查区,在柴达木盆地已提交深层氯化钾资源量3.78亿吨,相当于在柴达木又找到另一个察尔汗盐湖。预计在“十三五”期间,在柴达木盆地可望再提交深层氯化钾资源量4亿吨以上,为我省盐湖钾资源可持续开发提供新的矿产地。
找出个聚宝盆,又为聚宝盆镶个金边。经过几年的艰苦鏖战,在四角羊——牛苦头地区发现目前仅次于锡铁山的青海省第二大铅锌矿,荣获2014年度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在福琨山地区发现了青海省第二大玉石矿;在东昆仑山南坡昆仑河-大格勒沟脑地区近年来发现了以黑海北、大灶火沟-黑刺沟、西藏大沟南为代表的多处具有一定规模的金矿,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并展示了良好的找矿前景。完成了格尔木河、那陵郭勒河、柴达木河、苏干湖等水资源勘查工作,提交了多处大型、特大型水源地,为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区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障,获得多项地质找矿奖励。正是由于柴综院在新时期突出的找矿成绩,2013年荣获“首届中国百强地质队”称号。
科技创新谱新篇戈壁崛起盐湖城
60年,奉献不止;60载,创新不歇。60年来,为实现一个个找矿突破,用一个又一个创新性成果,向祖国倾诉着自己的忠诚与担当。
在资源勘查的同时,柴综院围绕成矿地质背景、找矿规律等开展了深入研究,涌现出了一大批理论水平较高、对地勘生产和找矿工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柴达木盆地新构造运动及盐湖发展演化》、《柴达木盆地西部富钾盐湖物质组份、沉积特征及形成条件研究》等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二十多项。为国家编制了盐湖勘查技术指南,并成为我国唯一一支具有盐湖勘查的专业性队伍。
国家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和地勘工作本身的需要,在关注盐湖资源勘查的同时,柴综院还主动进行盐湖资源的开发研究,拥有《自卤水中同时沉取硼锂的方法》、《盐田法制取优质盐田含钾产品工艺发明》两项盐湖开发工艺方面的专利技术,使探明的资源有效、快速地转化成了现实生产力,有力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以柴综院的这些找矿成果为基础,柴达木盆地也变身为我国最大的钾镁盐生产基地,一批钾、镁、锂规模产业在戈壁崛起,打造了从青藏高原走向世界的现代盐湖城,为我国粮食生产提供了优质钾肥,为高尖端技术产品提供了优质的锂、镁原材料。据统计,目前,柴达木盆地已形成年产氯化钾600万吨以上、碳酸锂3000吨的生产能力,每年给国家和省上缴数十亿元的财政收入。过去的荒漠戈壁,如今已成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摇钱树”。
“三光荣”精神永不朽高原盛开文明花
60年来,无论顺境逆境,柴综院人始终发扬地质“三光荣”精神,保持着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这源于他们对奉献精神的不懈追求和传承。
翻开柴综院历史,在一项又一项的辉煌业绩和成果的背后,还有一尊尊雕塑般的英雄面孔,这里面既有初期的柴综院首任党委书记、632队队长高保中,国家级石油地质学家朱夏,全国青年标兵韦思槐,与叛匪搏斗牺牲的盛玉良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亢振兴等;还有新时期涌现出来的“艰苦创业的好带头人”胡道春、“三八红旗手”郑碧玉等英模人物。他们为这支队伍矗立了永远不倒的精神丰碑,为柴综院的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了旗帜,是几代柴综院人的楷模。
长期以来,柴综院统筹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了具有特色的文明创建活动,为地勘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2004年至2012年连续三届获青海省“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3年荣获青海省“文明单位标兵”称号,2015年喜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为了继续保持这支光荣历史队伍的战斗力,召开人才工作会议,针对自身所处的人才引进劣势环境,大胆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面向社会广罗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地勘专业技术实力。近十年间,全院共接收大中专院校毕业生100多人,引进专业技术骨干15人,职工队伍结构得到全面改善,队伍平均年龄降低至36岁,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增长115%,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为地质找矿和地勘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为确保这种传承不因人而断,院党委大力加强制度建设,现已基本形成了靠制度管人管事的新局面。目前,柴综院在思想教育、廉政建设、行政管理等方面先后制订、完善规章制度达100多项。
发展是硬道理,让职工享受发展成果也是硬道理。基于这一认识,柴综院逐年加大基地建设力度。近年来,为改善职工住房环境,新建职工住宅楼11栋,先后自筹资金3000余万元对基地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建设,新建绿化带29000平方米,种植各种树木180余万株,硬化路面23000平方米,安装各类户外体育设施20余套。建成一座集职工休闲娱乐、文化文体活动、会议接待为一体的职工休闲中心。新建古色古香的百米文化长廊,不仅给该院增添了一处风景,更让职工心情舒畅,也使全院的社会形象和品位得到了提升。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柴综院的庭院郁郁葱葱,百花齐放,成为格尔木一道亮丽的风景。
60年来,柴综院单位及个人先后荣获全国安康杯优胜企业(连续五年)、国土资源部云南打井抗旱先进集体、青海省科学技术成果奖、青海高原工人先锋号、青海省红旗班组长、青海省和谐文明家庭等200多项荣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柴综院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正规划着未来的发展宏图,使自己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以更大的奉献为中国梦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