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不是万能的“篮子”
时下,校本课程建设中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现象:各种兴趣小组演变成了各种活动课程,学校里凡与学习有关的活动,都贴上了校本课程的标签。校本课程建设因此走进了一个误区:一些学校负责人认为学校开发的课程越多,就越能让学生素质得到发展,就越能体现学校特色。于是,校本课程成了一个什么菜都可以盛的“篮子”。
岂不知,把学校的各种活动都开发成课程,势必填满了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由于学校资源条件的限制,课程开发往往会心有余而力不足。笔者认为,校本课程是以学生需要为主要指向的,应以教师自主操作为手段,以学校特色发展为平台。校本课程并非一般的兴趣课、活动课,而应当实实在在立足于本学校学生与教师的状况,校本课程必须有“校本”的味道,而不是“为校本而校本”“为课程而课程”。有的学校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临时拼凑课程,把学校里所有活动都归结为课程,这样的课程不仅“假”,而且“大而空”“杂而空”。
课程要立足学生的素质发展,校本课程的构建不应“想当然”。有些学校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将学生置之度外,只见课程,不见学生,那课程开发的目的何在?我们要让学生因课程而发展,因课程而成长,因课程而快乐,就要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校本课程是新课改的产物,更应是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课程,校本课程也就成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载体。要避免以教材为主、讲授为主、教师为主的“三为主”教学组织方式,采取“选修走班”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发展落到实处。同时,学校要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真正让学生素质得到发展。
校本课程构建不能简单化,更不能表面化,要以创新的思维承担应负的育人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给孩子一个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芜市陈毅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