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核心价值观:扎西加,牧民心中的好干部

27.06.2014  09:33

  青海新闻网讯 一排排整齐别致的藏式建筑点缀在青南草原、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四通八达连接各家各户,各种车辆在路上来回穿梭,居住区、商贸区、休闲区、学校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这里就是平均海拔3300米的尕巴松多镇,镇址叫“力措群果”,藏语为龙海泉头之意。

  在尕巴松多镇,提起扎西加,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他“没有官架子,能和群众交朋友,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的利益,尽职尽责为群众办实事,他是我们信任的好干部!”

  红黑的脸庞,结实的中等身材,有着藏族汉子的率真和坚毅,今年42岁的扎西加担任同德县尕巴松多镇党委书记。他已经在乡镇工作21年,先后在唐谷镇、河北乡、秀麻乡担任过乡长、镇长、镇党委书记。二十年间,他带着一颗心、凭着一张嘴,走遍了全镇的每一个村庄,用民族语言讲解党的方针政策,用调解架起与群众的连心桥,用智慧和热情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传递政策“好声音”

  “作为基层少数民族干部,就应该用我们的语言优势在第一时间把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到广大人民群众中,让党的声音传得快,听得懂,落得实,接地气,使宣传思想工作与群众贴得近、贴得紧。”扎西加说。

  走进扎西加的办公室,书架上摆放着各类各门的书籍和杂志,随手翻开一本,都可见大量的圈圈点点,记录着他的学习心得。打铁还需自身硬,宣讲要想保证效果,让群众听得明白,自己首先得有过硬的理论素质和政治水平。针对基层受众知识水平、年龄结构参差不一的特点,扎西加宣讲时结合藏族历史,注重讲好“党的话、真实话、群众话、”,摸索出了一套深入浅出的宣讲模式,受到当地牧民群众的欢迎。

  为切实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强化农牧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006年,我省启动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贡麻村是被列入首批建设的定居点。由于几千年来的传统,牧民们对“定居行动”很不理解。扎西加带着乡干部,骑着摩托辗转在海拔4000多米的牧场,深入到牧民的帐篷,讲政策、做宣传,一待就是一整天……如今的贡麻村,一幢幢藏家的牧定新房、整洁的村貌、崭新的太阳能热水器和路灯,已经成为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搬进新房的村民娘先加总是感慨地说:“要不是扎西加书记一遍又一遍地做我们家的工作,我们现在肯定还住在又冷又潮湿的帐篷里。现在,我的孩子也能和城里孩子一样就近上学了。”

  在妻子和孩子的眼中,扎西加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大忙人”,平时他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他走村串户、体察民情、处理纠纷……到了节假日扎西加不是在牧民家中宣讲政策就是在宣讲政策的路上。

  多年来,扎西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政策,与牧民交心谈心,为群众排忧解难,拉近了干群关系,增进了干群感情。

  用真心化解纠纷

  “党组织把一个地方交给我们,无论什么原因,都应该维护好这一方的安定团结。”这是扎西加常说的一句话。当地干部和群众都说扎西加擅于做群众工作,处理问题有一套,很复杂的矛盾,很棘手的问题,他总能一一化解。

  每个月的28日,扎西加都会如期主持召开矛盾纠纷分析研判会,在会上,全镇16个村的负责人集中汇报本村一周内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各相关部门对各村的矛盾纠纷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矛盾纠纷的方案和思路,并总结一些好的经验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对一些重点矛盾限时限期解决,必要时将其列入镇政府的督办事项,确保了将矛盾解决在一线,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了解到尕巴松多镇在草山、耕地、水事、采挖虫草权属等方面矛盾纠纷问题突出,扎西加放弃了节假日和双休休息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化解纠纷工作中,坚持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来抓,针对矛盾纠纷的特点对症下药,因情施策,将教育、引导和依法处理相结合,积极化解,使各类矛盾纠纷得到妥善调处。成功调解了遗留长达40多年的尕巴松多镇贡麻村等4村与贵南县塔秀乡子哈等4村采挖虫草引发的纠纷;调解了遗留长达50多年的尕巴松多镇瓜什则村等11个村与同德牧场越界放牧引发的纠纷,为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确保社会一方平安做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他被评为全省人民调解能手。

  扎西加坚持用真心化解纠纷,近几年经他亲自过问的群众上访案件多达350次,主持调处疑难纠纷280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8%,做到了群众化解矛盾纠纷不跑远路,不花冤枉钱,不伤感情,不打官司和重大矛盾纠纷不出镇,为实现"支部无软弱、村民无特困、村社无矛盾"的三无新乡镇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发展后续产业促进牧民致富

  尕巴松多镇是一个以牧为主,兼营少量旱作农业的贫困牧业镇,2005年国家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后,来自瓜什则、秀麻等8个村的100户农牧民搬迁到北巴滩生态移民社区,这些搬迁来的牧民大多都是贫困户。“他们来到我们这,就是我们的兄弟、乡亲,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扎西加说。

  牧民长期在牧区从事传统畜牧业,从事其它产业的技能较差,再加上信息、语言方面的障碍,进城从事二、三产业比较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尕巴松多镇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搬迁牧民脱贫,加大了对牧民的就业培训,根据牧民意愿分别把他们安排到各类培训班免费培训,让有劳动能力的牧民学有一技之长,为就业创造条件。同时,按照群众意愿在16个村建立专业合作社,2012年注册成立了同德巴塘草产业有限公司,2013年该公司纯利润达30万元,为群众不断增加收入奠定了基础。“没想到种草也能挣上钱,这都要感谢扎西加书记。在收割季节,巴塘草产业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会直接来地里收购。起初我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种了几亩,没想到还挺好的,今后我打算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搬迁牧民多热说。在政府引导下,具有生态效益的草业经济在尕巴松多兴旺起来,加工后的草产品,易长期储存、牲畜适应性强、营养价值高,每亩纯收入可达120元。同时,草产业的兴起引发了地方畜牧业由原始自然放牧向科学高效舍饲育肥生态型转变。目前尕巴松多镇年育肥能力在30(头)只以上的牛羊育肥户已达150户。农牧民每年通过种草和牛羊育肥的总收入达130多万元,人均增收210元。

  看着牧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扎西加说,“我们要把尕巴松多镇建设成一个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功能齐全,经济繁荣,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高原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