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木:“四个转变” 迈开铿锵步伐
青海新闻网讯 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四个转变”的理念,在全省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从昆仑山下到察尔汗盐湖,我省重要的工业城市、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主战场——格尔木,正以贯彻落实“四个转变”为抓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锐意进取,争做“四个转变”的实践者,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再创辉煌,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格尔木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绿色发展 循环发展
发展,格尔木追求更好的质与量!
近年来,格尔木市委、市政府严格落实中央及省州安排,担负起对国家生态安全应尽的特殊责任,提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切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格尔木被誉为“中国盐湖城”,以钾肥产业、盐化工产业为链条,坚持“走出钾、抓住镁、发展锂、整合碱、优化氯”的战略,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围绕盐湖资源,通过产业链延伸和连接,将电力、石油天然气化工、盐湖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多种产业横向连接起来,并通过“盐立方”,串联起了有色金属和煤盐结合化工等多个领域,带动了氯、钠、煤、石灰石、金属镁等多种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初步构建起循环生态工业链网,建成我国最大的盐湖化工产业基地。
借助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格尔木建起了一座“光伏城”,在高原写下绿色诗篇。据统计,近4年产生的清洁电能相当于节约标准煤9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05万吨。
在治理环境的同时,格尔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民种植枸杞,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加快了荒漠化土地治理,提高了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短短几年时间,火红的枸杞染红了大漠戈壁。
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格尔木还出台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工业创新转型升级等政策,打出一系列稳增长增效益的“组合拳”,确保了2016年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下逆势有为,难中奋进。
2016年前11个月,格尔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9.9亿元、增长6%,预计全年完成206亿元、增长10%;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1.6亿元、增长6.4%,预计全年增长7%。在复杂严峻、低位徘徊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格尔木实现了各项经济指标下滑态势逐步遏制并趋稳向好运行,全面完成了年度主要目标任务,入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并名列49位。
格尔木市委书记王勇说,2017年,格尔木要在“四个转变”理念的指引下,按照海西州委打造“五个千”产业集群和“一个国家示范区”部署,以绿色智能化改造和核心技术突破为方向,推动盐湖化工、油气化工、金属采选冶炼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全产业链强链补链提质。加快推进生态“镁锂钾园”和昆仑、察尔汗两个千亿元重大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同时规划建设百亿元锂及下游百亿元镁及下游镍钴合金产业集群。
民族团结,共同发展
格尔木市河西街道办事处河西社区一位名叫马永强的48岁回族居民,因肝癌晚期,需要一笔不小的治疗费用。
在他和家人愁苦之时,河西社区的党员干部闻讯赶来。为了帮马永强重燃生活的信心,他们在辖区内发起爱心募捐行动。“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大家团结起来就会无比强大。”回族群众来了,汉族群众来了,藏族群众也来了……几天时间,大家筹集了数万元善款,送到马永强家属手中。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遇上这样热心肠的好邻居,我们真的很感动。”马永强和家属紧紧拉着热心邻居的手,对他们一再表示感谢。
作为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新型工业城市,格尔木现有汉族、蒙古族、藏族、回族等民族34个,总人口30万,少数民族人口约10万。多年来,格尔木市牢牢把握“两个共同”主题,按照“在尊重民族习惯上求好、在处理民族矛盾上求快、在发展民族经济上求高、在改善民计民生上求实”的思路,精心部署,全力推进,巩固和发展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格尔木河西办事处“一点十基”、黄河路街道“民族共维”、金峰路办事处“三点一线”、金南社区“6678”服务模式在全市广泛推广,营造了创建活动的浓厚氛围。目前,格尔木共创建州级示范点20个、市级示范点30个、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两个,营造了各民族大团结的良好氛围,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
如今,一条条新建的道路、一间间现代化教室、一张张满意的笑脸,见证着格尔木市各族群众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成果。站在新的起点上,格尔木市将努力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格尔木市委书记王勇说,“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是省委对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目标要求,也是格尔木做好全市工作的基础保障。我们必须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常态化,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下去。今后,要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巩固、提升创建成果,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对照测评指标,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逐项整改落实,推动全市创建工作再上新水平。
扩大开放
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
循环经济、盐湖资源、光伏产业、有机枸杞、生态旅游……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名词成为青海格尔木的金名片,在推动格尔木发展的同时,也使格尔木这颗高原夜明珠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绽放异彩,活力四射。
世界山地纪录片节、世界钾盐钾肥大会、昆仑山文化旅游艺术节等大型节会活动相继在格尔木举办。以展会为平台,一个充满自信与活力的现代化新格尔木,正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如何更好地融入丝路经济带?格尔木市委书记王勇说,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格尔木都具备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地缘、资源优势和现实条件,我们将综合审视、充分运用区位优势、特色资源和南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全面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格尔木规划,未来要构建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快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与河西走廊、西藏、新疆等相邻地区的路网通道,构建进入西亚、南亚、中亚及欧洲地中海国家的协作发展通道,并与中亚、西亚等国家旅游企业缔结合作机制,加速格尔木旅游进入丝绸之路大旅游圈。同时,以申建中国(格尔木)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契机,建设跨境贸易电商、保税展示交易平台,并在盐湖、新能源、蒙藏医药等优势领域,搭建多层次对外交流的平台。
2017年,格尔木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抓住国家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机遇,更加自觉地融入国家和全省对外发展战略。积极申报建设综合保税区和自贸区,加快建设跨境贸易电商平台和保税展示交易平台。同时,研究制定支持政策,推动市内企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及周边省市输出本地特色资源、特色产品,打开外部市场,延伸产业链条,扩大开放水平。
唱响现代化田园牧歌
格尔木郭勒木德镇红柳村有一个仁达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由红柳村40名村民共同组建,现有社员80人。目前合作社固定资产已达2000多万元,年生产枸杞干果150吨,销售收入达500多万元,年利润200万元。合作社每年可安排当地就业人员200人,向农户提供技术培训指导服务,已形成了以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农业管理、科研、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模式。合作社计划2017年再种植500亩玫瑰,形成玫瑰产业采摘及观光园、婚纱摄影基地,玫瑰花瓣可制成玫瑰酱、玫瑰鲜花茶、食用玫瑰等。
枸杞、玫瑰、苗木也代替了传统的小麦青稞等农作物,企业+合作社+种植户的模式改变了村民以往的生产方式,汽车、洋房甚至出国旅游在这里都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年收入数十万元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近年来,格尔木坚持以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发展特色农牧业为重点,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健全服务体系,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生产发展体系,农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截至2016年,完成农作物耕种面积4800公顷,特色作物达到98.8%。枸杞标准化生产达到2000公顷,率先建成全省首个国家级农产品(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全类牲畜出栏12.2万头只,肉产量5520吨,增长11.7%。培育发展农牧业龙头企业6家,各类专业合作社193个,家庭农牧场44个。实施农牧业发展项目37个,投资1.5亿元。2016年,格尔木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44元,同比增长8.8%。
目前,格尔木市共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登记保护)农产品共计25个。格尔木蒙古羊、唐古拉藏羊、唐古拉牦牛3个通过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同时,借助电商平台,格尔木的牛羊肉、枸杞等特色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
2017年,格尔木将继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有机高效农牧业,形成结构更合理、保障更有力的农畜产品供给体系。鼓励农牧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通过订单生产、合同养殖、统一销售等方式延伸产业链,提高特色农牧业经济效益,同时,大力发展农牧区电商、生态休闲农牧业等,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牧民收益。力促农牧业强、农牧区美、农牧民富,让农牧民在希望的田野上不断生长着梦想、收获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