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平台 集纳万千 武汉市移动办公平台实现环境信息跨平台共享和数据交换
图为移动办公平台界面。
图为移动办公平台数据图表模块中污染源在线监控的界面,右侧为百威英博(武汉)啤酒有限公司的实时监控数据。
中国环境报记者徐丽莉
进入湖北省武汉市环保局,记者看到武汉市环保局总量处副处长李华怡正要去某企业核查,这时,他打开手机接收了市环境信息中心工作人员杨川发送的资料。
记者注意到,李华怡使用的手机App软件有一个卡通绿色蘑菇头。武汉市环境信息中心主任詹炜告诉记者:“这是武汉市环保系统的移动办公平台,在外办公的工作人员可以及时、方便、快捷地获取和接收所需的办公资料。”
“我已经形成了早晚各看一次(移动办公平台)的习惯,早上,我可以查询局里统一的工作安排;晚上,我还可以了解实时空气质量状况。”武汉市环保局总量处处长罗巍说,在外出差时,还可以通过专题图了解污染源现场基本情况,及时掌握和知晓工作动态。
以移动办公平台为代表,不同办公终端(电脑端、智能便携设备终端)、不同网络的环境信息业务应用已经形成。武汉市环保局统一办公平台、武汉市环保移动办公平台、“武汉市环境保护局”门户网站都已初具规模。武汉市环境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多项成果,在全国走在了前列。
办公“动”起来
移动办公平台包含办公助手、涉网舆情、他山之石、空气质量、专题图、数据图表6个模块,为环保数据的跨平台共享与服务提供了有力工具
武汉环境信息中心工作人员万斌向记者介绍,移动办公平台包含了办公助手、涉网舆情、他山之石、空气质量、专题图、数据图表6个模块。资料接收就属于办公助手的一个功能,尤其领导在外开会、紧急需要某部门某项目的原始资料时,资料接收功能可以保障资料及时送达。
点开办公助手,记者看到了武汉市环保局当天甚至前后一周的工作安排,继续点击详情,可以看到时间、地点、议程、参加领导及参会单位等具体信息。
涉网舆情和他山之石也是移动办公平台的两大模块,涉网舆情主要指媒体、网民对武汉本地环保事件的报道和讨论,包括论坛言论、博文以及微博投诉等;他山之石则涵盖国家及其他省市环保部门的先进经验以供学习借鉴。
万斌又向记者展示了空气质量模块,只见武汉市10个空气质量监测点的情况一目了然,PM2.5、PM10、SO2、CO2、O3、NO2的数值清晰可见,并且还可以根据需要查看一天或者过去某个自然月份的曲线图。工作人员不必通过电脑就能查询武汉空气质量,领导也可以随时随地掌握全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及时开展各项管理工作。
专题图模块包括了“全市重点污染源”、“重金属企业污染源分布图”、“垃圾处理厂分布图”、“危险废物分布图”等12个图层。
点击“全市重点污染源分布图”,记者看到了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点,详细查看其中一个点,屏幕上显示出企业名称“理研汽车配件(武汉)有限公司”,屏幕的右下方有学校、医院、加油站、超市等图标。点击这家企业,记者不仅看到这家企业的基本信息,还可以查看企业上报的环境数据和排污口在线监测实时数据。记者了解到,这项功能方便了工作人员随时随地掌握企业信息,便于对企业进行日常管理。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记者以这家公司为中心随手画了一个圆圈,点击右下角的学校,就可以看到圆圈内所有的学校点位。据介绍,这项功能主要是为了应对环境突发事故,如果这一污染源出现突发情况,需要确定一定范围内的医院、学校、加油站等敏感点。地图可以很快锁定这些位置,便于环保部门更好地开展人群疏散、路径规划等处置工作。
如果要查看污染源或者监测点位的数据图表模块,就需要打开数据图表功能,工作人员可以根据需要查看环境统计、污染源在线监控、放射源监控、总量统计等7类环境数据的图表。点击环境统计,记者看到左边一栏显示2013年总共有385家纳入环统企业,可以根据不同年份、不同区域、不同污染物,查看企业具体的排污情况,也可以直接生成直观形象的柱状图。
詹炜告诉记者,移动办公平台主要有两大特色,其一是将污染源基础信息、在线监控、环境统计、统一办公平台等系统进行整合利用,实现了环境信息跨平台共享和数据交换;其二通过环境信息数据与地理数据相关联,将移动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了环保管理中。移动办公平台全面提升了武汉市环保业务管理工作的运行效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数据“集”起来
以武汉市污染源数据集中采集系统为基础,武汉市环保局建成了环境数据中心,也为移动办公平台提供了核心支撑
移动办公平台实现了手指点一点,信息全知晓,记者不禁疑惑,这么庞杂的信息来自于哪里,移动办公平台背后有什么样的支撑平台?“别小看这小小的移动办公平台,6个模块在后台可是调动了成千上万的数据资源。”詹炜告诉记者。
据介绍,移动办公平台的运行需要调用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总量控制数据库、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上报系统等数据信息,但这些系统平台并不是分散地为移动办公平台提供服务,所有的数据会按照统一的数据交换接口和标准集纳到武汉市环境数据中心,形成数据“仓库”,移动办公平台就是直接从数据“仓库”中调取。
记者也了解到,数据中心的建设往往是信息化建设的难点,牵涉的部门多、范围广,武汉市环保局如何完成环境数据中心的建设?
早在2007年,为了更好地解决污染源家底不清的问题,武汉市环保局在湖北省环保厅的领导下建设了“武汉市污染源数据集中采集系统”,这一系统的建设实现了排污申报登记、环境统计年报、排污许可证发放等工作的全程电子化。
经过部门协作和制度建设,实现了污染源“一户一档”、“一源一数”及数据共享,省市区三级部门和领导均可以通过这一系统及时掌握历年排污申报数据和环境统计数据,实时查看全市或指定区域的污染源状况、统计污染分布情况,不仅摸清了污染源底数,也解决了环保行业内存在多年的数出多门、信息孤岛等问题。污染源数据的整合也成为武汉市数据中心建设迈出的第一步。
随后,武汉环境信息中心通过不断地协助相关业务部门工作,合作建设环境质量管理系统、行政处罚管理系统等子系统,丰富了平台在水、气、声等环境质量方面的数据,数据在流向业务部门的同时,也自然“流入”数据中心的“池塘”,夯实了数据中心的基础。
“在集成系统、整合数据时,我们本着少给别的业务处室‘添麻烦’的原则,不会专门让各处室给我们准备一份上传数据,而是协助各业务部门建设系统或者进行对接,让数据流入各业务部门的同时也流入数据中心‘资源池’,相当于一个通道两个入口。”詹炜坦言,环境信息化建设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都需要组织者对执法、监测等环境管理工作有深入和系统的了解。
据介绍,截至目前,武汉市污染源数据集中采集系统内共有包括电厂、污水处理厂、医院、三产及工业污染源等各类数据14160户套,数据库的最早信息可上查至2002年。而基于此系统建成的武汉环境数据中心包含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污染源数据、环境状况公报数据、城市考核数据、环境行政处罚数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数据、环境统计数据、环境总量统计等11类数据。
“依靠环境数据中心的建设,在持续的系统建设和数据整合过程中,我们建成了统一办公平台,并开发了移动办公平台,真正实现了智慧环保最初提出的建设跨平台、跨设备的统一移动办公平台,实现不同办公终端(电脑端、智能便携设备终端)、不同网络的环境信息业务应用。”詹炜说。
平台“走”出去
探索智慧环保发展新路,建设“智慧环保服务平台”,将公众作为智慧的突破口,打造智慧环保闭环
由武汉市环保局和华中科技大学联合编制的《智慧城市——武汉市智慧环保整体规划方案》是武汉智慧环保的蓝皮书,蓝皮书提出了智慧环保的框架,目前已形成“一张图”、“一中心”、“两体系”“四平台”的整体框架。
“一张图”将环境地理信息系统与环境数据相结合,形成了全市重点污染源分布图等专题图层及多种分析应用。目前,已经推广并完成应用的图层包括全市重点污染源分布图、重金属企业污染源分布图等12个专题图层。随着武汉市环保局重点工作的不断开展,专题图层的建设将不断推进。
“一中心”就是环境数据中心,依托污染源基础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中心已经建成并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
如果说“一张图”、“一中心”是基础和支撑的话,“两体系”则是智慧环保实现的最终目标,即形成环境管理决策和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两大体系。
“四平台”则是智慧环保的出口,主要包括武汉市环保局统一办公平台、武汉市环保移动办公平台、“武汉市环境保护局”门户网站和武汉市“智慧环保”服务平台。目前,统一办公平台、移动办公平台、武汉市环保局门户网站都已建成并正常投入使用。
走在环境信息化建设前列,如何让智慧环保闪现真“智慧”?武汉市环保局决定主要从智慧的出口上着手。在统一办公平台、移动办公平台和环保局门户网站走上正轨并取得实效的基础上,武汉市环保局尝试打通公众环节,让智慧的成果惠及公众,吸引公众参与环保建设,打造智慧环保建设的闭环。
据了解,正在建设的“智慧环保服务平台”就是一大探索。“智慧环保服务平台”主要通过完善公众投诉渠道和反馈信息、建立权威空气质量指数及首要污染物数据发布终端、集成黄标车公众服务与查询系统、建设及集成环保综合查询系统等方面来惠及公众。
未来,公众可以直接将污染投诉信息发送到服务平台中,同时市民可以通过App软件了解其投诉举报信息的受理、办理、办结情况。平台可以自动识别用户当前的位置信息,推送当前地理位置的空气质量。机动车车主不再需要来回奔波,可以通过在线进行黄标车提前淘汰补贴登记,线上提交申请。公众还可以获知其所在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对健康的影响、其居住地周边基站的辐射状况等与自身健康相关的信息。
路漫漫兮生态路,武汉环保局已经踏上了“互联网+环保”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