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中:实现工业化不靠量的扩张而是质的提升
“基本实现工业化,主要不是量的扩张,而是质的提高。要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加附加值,减少能耗物耗、保护环境、降低成本,根本出路是调结构、转方式。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幅提升信息化水平绝非易事,要付出艰辛努力。”这是中国工业大奖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5月17日在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大会上强调的。
李毅中指出,我国工业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足1%,发明性专利只占全球不到3%,一些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一些成套设备、重要零部件元器件、关键材料依赖进口;二是资源环境难以支撑。2013年全国一次性能源消耗折37.5亿吨标准煤,用占世界21.3%的能源创造了11.6%的GDP。
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少行业产能严重过剩,2013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9%。落后产能占15%,一些规模行业集中度不高,一些产品质量低下;四是地区、行业不平衡、不协调,空间布局、产业链条、企业结构失衡,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产业雷同,园区集群化发展粗放。
他建议,应尽快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十三五”规划,尽早提出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可量化、可达到、可考核的指标体系。基本实现工业化的量化指标应从人均GDP、工业经济技术水平一、二、三产业结构及工业结构、改善民生提高生活质量等几方面设计。
他认为,当前,我国工业多数行业技术经济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工业经济的质量效益不高,集中表现在工业增加值率偏低,前几年只有26.5%,2013年甚至降到23%,而发达国家为35%—40%。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工业化、信息化的紧迫任务。建议进一步增加投入,改进管理体制,更加注重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和深度。
李毅中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不是追求数量的增长,关键还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新技术是新产业的灵魂,包括电子信息、能源环保、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国防科工等方面的17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涵盖了上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力争“十二五”期间取得决定性成效。
当前各地方发展新兴产业积极性很高,为防止盲目投资,要抓紧制定并组织实施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要抓紧编制技术标准、行业规范,制定出台支持政策,要改革不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机制、制度,要抓好典型示范工程。尤其是要注重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融合,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提供了技术、装备、人才、市场基础;新兴产业要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扩大传统产业的先进生产能力,共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他认为,服务业包括生产性的服务业和生活性的服务业。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例达到70%左右,在服务业中生产性的服务业占了近六成,如欧盟52%、日本54%、美国约60%。我国目前服务业中生产性的服务业发展滞后、比例偏低是不争的事实。
制造业服务化不仅是工业调整结构显著提升增加值的有力措施,而且是大力发展生产性的服务业的重要途径。第一,鼓励引导制造业围绕产品功能扩展服务业务,搞好售后服务、全寿命周期服务。第二,大中型骨干企业、“专精特新”科技型优势中小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向研发、设计服务上游扩展。第三,制造业自身要顺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不断变革、创新制造方式和服务业态,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化。
李毅中指出,工业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伴生着能源资源的消耗和“三废”的排放。当前尤其要顺应治理雾霾、保护环境的倒逼机制,针对问题加大投入,补缺还账。一是要淘汰落后、化解过剩产能。要改进淘汰指标,尤其增加节能环保质量安全指标,发布淘汰名单、落实责任,采用差别水价电价等经济手段,倒逼退出市场;二是坚持和完善节能环保目标责任考核,开展能源管理绩效评价和清洁生产状况评估,加强能源管控、环境监测,实行严格的强制性标准。
三是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如加快高效锅炉、高效电机、先进燃烧技术装备、新能源和节能汽车、半导体照明等先进节能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提升烟气、尾气等废气治理、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及在线监测、综合利用等;四是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提供社会化专业服务,“推进环境第三方治理”。除了在技术创新、设备研制等硬件上下功夫外,更要注重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为企业为社会节能减排出主意、出方案,实施兑现。
(李毅中:中国工业大奖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