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的甘泉让瀚海再无“荒漠”

08.02.2016  19:08

  青海新闻网讯 在藏历火猴年即将到来之前的一个夜晚,距离德令哈市区6公里多的陶尔根家园一改往日的静谧,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藏族等多个民族群众团团围在小区广场中央熊熊燃烧的篝火旁,跳起藏族锅庄舞。在彩袖翻飞中,蒙古族的悠扬长调伴着马奶酒的醇香,回荡在各族群众亲如一家的小区夜空······这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的乐章中最普通最平常蕴满深情的音符。

  一

  正因有了民族团结进步这驾持久轰鸣的“引擎”,海西的八百里瀚海戈壁,才在民族团结处处呈现的甘泉浸润下,充满浓浓深情再无“爱的荒漠”。

  “社区干部,居民群众对我一家人比亲人还要亲。”家住德令哈市滨河路社区的蒙古族群众索克,是位年近70双目失明的残疾人,妻子又身患重病,家里困难重重。了解到索克家的情况,滨河路社区在及时为他办城镇低保的同时,社区在区域化联建工作中通过与索克家结成“一对一”重点帮扶对子,从根本上解决了索克一家的后顾之忧。

  同处滨河路社区的藏族老人旦正,是一位为柴达木开发建设付出一生心血的“老功臣”,因为子女都不在身边,家务活只能压在一样年老体弱的妻子身上。为了解决旦正家的难心事,社区干部、志愿者就定期到老人家帮助干家务,料理两位老人的生活起居。为困难群众申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住房困难户的廉租房······几年来,一桩桩、一件件感人事迹,成为连接各族群众心灵的情感桥梁和纽带。

  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不断走向纵深中,创新机制,让民族团结进步的花蕾开出一派芬芳。

  基础工作步入信息化,织密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信息网”。全州通过实施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手段,使网格工作人员提高信息采集的全面性、准确性,增强了在处理基层问题的针对性、实实在在地做到第一时间知悉社情民意。办理民生事项、回应群众诉求、反馈基层问题,使服务的指向性更加精准。“信息网”的建立为各族群众织起了“感情网”,营造了和谐的主旋律。30多个民族在谁也离不开谁的浓浓亲情中,筑起了手挽手,心贴心,求发展、谋福祉的宽广路径。

  二

  在民族团结创建过程中,格尔木市开展“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培训班、农牧民技能培训班,对248名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就业能力培训,为300名农牧民进行电工、烹饪、服装制作技能培训。

  都兰县深入落实“春蕾计划”公益项目,为40名贫困妇女发放救助金6.4万元,为316名妇女进行劳动技能培训;乌兰县、茫崖及德令哈工业园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为贫困群众、困难职工、残疾人送去慰问金,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天峻县开展“图书进寺院”活动,为基层配备各类图书1134册;州法院深入联点村都兰县香日德镇沙珠玉村开展“走进基层、服务群众”下乡走访活动,为联点村捐赠电脑、打印机等价值3万元的办公设备,党员干部为联点户捐款1.5万元;州总工会举办第六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提升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引导广大企业职工在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践中建功立业;团州委争取各类助学圆梦奖金30.7万元,资助学生76名,进一步发挥团组织在促进教育公平、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中的积极作用。

  州水利局投资27.29万元,为扶贫联点村都兰县东山根村铺设输水管道,解决了75户村民的安全饮水问题;州商务局举办农家店和供销社经纪人培训班、联系企业为联点村乌兰县柯柯镇南柯柯村牧民牛羊肉寻找销路、为困难家庭捐赠助学金;州地税局为乌兰县上尕巴村协调落实100万元科技扶贫项目,捐助扶贫资金10万元。州蒙藏医院为辖区近300名60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免费健康体检。

  三

  创新的载体,让民族团结进步在深入人心中,踏上了新台阶。州委宣传部组织各地区熟悉基层群众生产生活,能弹会唱,熟悉国家方针政策的工人、农民、机关干部、牧民代表17人,利用海西州民族歌舞团“流动舞台车”机动方便,服装道具、音响设备齐全,歌舞表演专业的优势,组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百姓宣讲大篷车”,于2015年9月起,先后深入8个地区的20多个农村、乡镇、企业基层一线,深入宣讲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以及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各项富民惠民政策,全面展示海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化繁荣、生态良好,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大好形势,营造出争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浓厚氛围。

  都兰县组织县艺术团及青年文艺爱好者,在各乡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巡回文艺演出暨摄影展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1万份,悬挂横幅300余条,丰富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彰显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凝聚全县各族群众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力量。

  “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在民族团结开花结果中,全州50个村、12个社区被国家命名为首批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有了民族团结进步形成的巨大合力,海西州在“逆风行船”中顶住了经济持续下行的巨大压力和挑战,“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抓生态、惠民生”的得力举措“落地生根”,派生出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由负转正,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难中有为,逆势有进的态势。

   荣誉榜:小山村没有过争争抢抢的事

  在黄河岸边,坐落着一个灵秀的小村庄——尖扎县昂拉乡如什其村,这是个藏族村落,全村28户加起来也不过100多口人,村民们靠种地为生,也少量养些牲畜。

  多年来,这个村的“两委”班子已经悟透了这样一个理儿——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稳定,没有稳定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如今,村民们把维护民族团结当成了自己份内的事儿,自觉遵纪守法,你追我赶奔小康。

  村党支部也可着劲儿朝着“五好党支部”这个目标看齐,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按时组织召开支部会议和组织生活会,全村党员和村干部与群众实行“一对一”联系帮扶,并将所联系负责的事项印成材料分发给每户村民,让党员能在村内处处起到示范作用。

  无论上面有什么重大决定和部署,村党支部都能在群众中及时传达学习,保证大家的思想能与形势发展和上拍子,让村民的观念不落后。

  多年来,村里的低保、五保、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都落了地,如什其村的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没有出现过争争抢抢的事儿。

  村党支部书记娘加的家庭并不富裕,但在工作中,他心里却总是装着村里的老老少少。他先后2次把乡政府给自己的危房改造指标让给了村民,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不仅咱自己村里人要团结,和邻村的人也要搞好关系”,这是娘加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恪守着这一铁律,多年来,村里一直都没发生过大的矛盾纠纷和违法乱纪的事情,家家户户和谐美满,邻里之间团结友爱,村民之间互帮互助。

  村里青壮年外出务工,邻居主动照顾留守的老人、儿童;谁家盖房子,家家户户都来帮忙;秋收、复种也是有劲大家使在一处,你帮我割麦,我帮你扎捆儿,全村人和和睦睦,就像一家人。

  多年打拼下来,如什其村的村民手头宽裕了起来,大家对村容村貌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村“两委”和全体村民们在村道硬化、田间道路整修、灌溉渠维修、自来水管深埋入户、土地平整上下了大气力,还相继建成了篮球场和射箭场。

  如什其村慢慢变得高大上起来,可硬件过硬了,管理还得跟上,于是,村里给每家每户划分了环境卫生责任区,为的就是保持村容村貌的干净整洁。

  看今日如什其,山上种花椒、核桃,山下复种大葱,在保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同时,复种葱的面积达到人均1.86亩,村活动室的远程教育网络火了,大家网上学种植,田里来实践,收入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如什其村如今已是名声在外,成为了全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远近闻名。

   身边的感动:塔秀村挥之不去的记忆

  温暖的阳光从云中穿过,照在村间整洁宽阔的道路上。这个季节草原的风依旧凌冽,然而端坐在屋子里的人却丝毫不受影响,享受着这静好的时光。这是一个高原牧野的村落——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切吉乡塔秀村。

  不知经过多少人、多少岁月的耕耘,这个村子300多户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5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5821.2元,而让这些变化发生的人便是塔秀村的“贤内助”——塔秀村党支部书记东主加。他为村子发展所做的点点滴滴已然在村民们中的记忆力挥之不去:

  塔秀村共计42万亩草山,其中10万亩草山中有虫草。这也是村民当时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由于草场划分不规范、利益分配不均等原因,村民们为了草场问题矛盾不少。

  为了解决草场纠纷,东主加与村党支部其它21名干部成立管理委员会,将村里的三个社分为10个小组,通过抓阄来决定草场位置。刚解决了一个问题,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问题,由于草场光照、降水不同,所以冬虫夏草的产量也不同,村民们都抢着要产量高的草场。

  东主加常讲,村党支部有没有战斗力,关键在于村干部在群众心里有没有威信。支部一班人能否搞好团结,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关键在于村干部是否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经过管委会的再一次协商,决定采取每年轮换制度,问题迎刃而解,并且赢得牧民的一致好评。

  虽然草场纠纷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但是村里人总不能靠虫草过一辈子吧,想到这个东主加开始了村里发展道路的探索。2003年,他便流转了二十亩地种植油菜籽、青稞等农作物,没想到第二年收效颇丰。于是他便将耕地扩大到上百亩,一年下来纯收入达六十余万元。东主加说:“我们村世代以畜牧业为主,当时我种植油菜籽只是为了增加收入,没想到这笔收入,竟成了我做生意的第一桶金。”

  有了成熟的经验后,东主加便带领村民们一起开展种植,从各自为政到成立种植合作社,塔秀村的青稞、油菜等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村民们的生活也是蒸蒸日上。

  2010年,东主加利用种植经济作物赚来的钱,在共和县以游牧定居的项目买了地基,成立了共和县赛钦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建设过程中,村里的二十余人在赛钦家园务工。塔秀村的牧民为保护生态环境,80户牧民搬迁恰卜恰镇区定居。为确保牧民集中定居“留得下、稳得住、能致富”,村党支部决定给每户搬迁户从集体经济收入中补助6500元,配套畜棚一座,给每人分配耕地3亩。

  除此之外,塔秀村还成立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塔秀村有牲畜9万余只(头),为了不使草场负荷,破坏生态。成立养殖合作社之后,规定村民平均每人可以养60只羊,多余的出售给合作社集中圈养,为了不降低牧民收益,耕地种植青稞,秸秆还可以卖给养殖合作社。

  如今,在他的带领下塔秀村村容村貌得以整治,与周边移民村的各族群众和谐共处,已连续10年没有发生过一起矛盾纠纷和刑事治安案件。接下来,东主加打算让村里各项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让村子里的教育事业红火起来。